景忠山宗教文化旅游区

国内景点
北京及周边
AAAA
🎧  听景点介绍

景忠山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境内,地处京、津、唐、承、秦五市中心腹地,西距北京180公里,东距秦皇岛150公里,南距唐山75公里,距天津185公里,北距承德140公里,在五市两小时出游圈内,地理位置优越。景区距京沈高速迁西支线、唐承高速均只有十分钟车程,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

景忠山海拔610米,从山脚到山顶共有1872级台阶,盘旋于峭壁悬崖之间,延伸于苍松怪石之中,曲径通幽,一步一景,清代张太复有诗曰:“路指三屯外,青莲朵朵擎。万松穿石立,一径与天争。”

景忠山素有京东名岫之美誉,景区资源特点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自然景观鬼斧神工、秀美旖旎,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文古建匠心独具、蔚为壮观。

景忠山以其秀美旖旎的自然风光,被康熙皇帝御封为“天下名山”。它雄踞冀东,孤峰独秀,苍松蔽日,峡谷清幽。春天山花遍野,香风扑面;盛夏万木碧绿,百鸟争鸣;深秋天高云淡,层林尽染;隆冬白雪皑皑,玉洁冰清。历史上就有峰巅莲座、峡谷影龙、云寺晓钟、拂晓观日、金花漫野、滦水迤蓝、峦峰叠翠、幽洞常滴著名的景忠八景,令人心旷神怡。其观古之幽,探奇之妙,赏景之媚,不愧为京东第一名岫。景忠山1872级进山石阶香道,蜿蜒盘旋,直抵峰顶,气势壮观。登高鸟瞰,绵绵群山尽收眼底,渤海排天之浪似在眼前,奇观异色,美不胜收。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帝王将相,对景忠山情有独钟,讴歌赞誉,诗联碑匾,广为流传。当年康熙皇帝登临此山后,有感而发,御题“天下名山”、“名山初步”、“灵山秀色”等匾额。

景忠山一千多年的发展史,积淀下博大精深的宗教历史文化。自唐代以来,景忠山始称为明山,自此千余年来香火不断。明朝初年,由于蓟镇总兵府移驻山下三屯营,按照四方守护神的名称,称其为朱雀山。后来此山建“三忠祠”,祠内供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三位爱国忠臣,取其“景仰忠义”之意改名景忠山。明嘉靖二年,蓟镇总兵马永又于“三忠祠”东侧建碧霞宫,奉元君像。之后,曾在景忠山脚下镇守16年之久的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缮。从此,景忠山的香火日益兴盛。清朝初期,顺治和康熙皇帝对景忠山格外垂青,他们曾六次登临景忠山,不仅拨给大量田产帑银,修复山上山下庙宇建筑,而且御赐十六斤四两的金娘娘一尊及四千五百余卷的《大藏经》一堂,成为景忠山镇山之宝,并传承至今仍有“朝金面”习俗。曾在景忠山知止洞内面壁参禅九载的一代高僧——性在被顺治皇帝于顺治九年五月(公元 1 652 年)召入京城大内讲经礼佛,于椒园供养,开创僧侣入大内讲经之先河,并敕封为“别山慧善普应禅师”。据《清史满文档案》记载,顺治立玄烨为太子,就是在景忠山问卜后而钦定的。景忠山被看作皇家寺庙,每议要政都来景忠山礼佛问卜。由此,声誉雀起,名驰天下。景忠山距清东陵60公里,过去乾隆、嘉庆等皇帝每到东陵祭祖必朝拜景忠山,祈福纳祥,使景忠山香火日盛。

千年历史留下了蔚为壮观的人文古建。自唐代开始,山上便建有三清道观等古建庙宇。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据史料记载,明代马永、戚继光先后组织修建庙宇,崇祯皇帝多次派人来山进行修缮。清初,顺治、康熙两位皇帝数次拨付国库帑银,把景忠山当作皇家寺庙来修建,终使景忠山形成了“庙宇七十二,金面百六尊”的山顶、山中、山脚三大完整的建筑群。这里既有恢弘的皇家建筑,又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古建庙宇,既有碧霞宫、财神庙、真武庙、玉皇殿等道教建筑,又有御佛寺、圆通禅寺、千手千眼菩萨殿等佛教建筑,还有三忠祠等儒家建筑,并新建体现景忠山特有文化的宝鼎文化园、安坐金娘娘的北方第一金殿、获得基尼斯记录的万福路等人文景观。所有建筑依山就势,规制各异,无不体现着独具的匠心。

神奇的自然景观,深邃的宗教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乡土民俗,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景忠山都将举行规模盛大的传统庙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还要举办“纳福迎春文化节”,京、津、唐、承、秦、内蒙等地游客蜂拥而至,各路商贾云集,香客如潮,歌舞、评剧、马戏、皮影、花会等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游人突破20万之多。每逢节假日、每月初一、十五及景忠山诸佛道日,人们或是出于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的崇拜,或是民间文化活动和自然风光的吸引,游玩、观光、朝圣者络绎不绝。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