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忠山庙会

河北
🎧  听景点介绍

景忠山庙会(2009年入选唐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迁西县景忠山庙会是景忠山旅游区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两次庙会期间,京、津、冀、唐、承、秦、内蒙等地的游客蜂拥而至,各路商贾云集,歌舞、评剧、马戏、皮影、花会等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们或是出于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的崇拜,或是民间文化活动的吸引,或是来此从事商贾活动,一年两次庙会游人可突破30万之众。

景忠山位于唐山迁西县三屯营镇,为国家AAAA级景区,近百间寺庙建筑错落山间,庙会祭祀场所碧霞元君庙坐落山顶,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毁于火,现存建筑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世祖拨帑银两万重修而成。蓟镇三屯营镇府马永、戚继光在此留下重要痕迹。清顺治皇帝亲临此山,并下诏请别山法师入京讲佛。康熙帝驾临此山,题“天下名山”、“灵山秀色”匾额,赐香火地、金菩萨及佛经。李鸿章登此山并题有“莲座慈辉”匾额。悠久的传统,丰富的人文底蕴,浓厚的宗教气氛,为持续500年的民间信仰提供了有利条件。

景忠山庙会,以三屯营镇为中心,辐射山东、河北、京津地区。源于明朝,盛于清朝,延续至今。每年集中进香、祭祀有两次,分别是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明嘉靖二年(1523年),蓟镇总兵马永在景忠山顶建碧霞宫,始有香客。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蓟镇总兵官尤继光扩建碧霞宫,香客日隆。明崇祯八年(1635年)毁于火,后善守张天礼、住持性春率众重修,进而集中朝拜进香,形成庙会。清世祖拨帑银两万增修,景忠山别山禅师入京弘扬佛法。康熙帝登临题匾,御赐十六斤四两重的金菩萨(金娘娘)一尊和4500卷《大藏经》一堂,拨帑银数万两,名声鹊起,庙会大盛,影响遍及京东。1966年,文革开始,庙会中断。1989年,民间自发组织庙会。1993年,成立景忠山旅游公司对山上古建筑及庙会进行统一管理。1998年,景忠山旅游公司划归迁西县旅游局。2007年10月,迁西县政府引进民营资本,与华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资开发建设景忠山,成立河北迁西景忠山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景忠山顶大殿供奉、信仰碧霞元君,传说为泰山大帝的女儿,倍受民间敬仰,被尊为全知全能的神仙,四月十八为其生日。清朝,北京、天津、热河等地均有元君庙,但康熙皇帝唯封景忠山的碧霞元君庙为元君行宫,可见景忠山在当时的地位。后演变至今形成佛道儒共存一山,庙会祭祀主日为农历四月十八。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寺庙僧侣和民间的祭祀活动。寺庙常住僧侣十余名,届时与来此的各地知名宗教人士主持开光仪式及做道场,庙会开始于农历四月十三,必请大戏。三屯营周边村镇亦搭设神棚祭台展开祭祀活动。2、民俗风情表演助兴。有高跷、地秧歌、花灯舞、龙灯、狮子舞、跑驴儿、小车会、跑旱船、大脑袋会、背杆、抬杆、人登会、跑方、霸王鞭、腰鼓舞、中幡、武会以及评书、落子大鼓书、二人转、皮影戏、马戏、花会和民间曲艺表演。3、香客朝拜进香。来自山东、京津、承德、内蒙各地的香客30万众。4、民间各种贸易活动。因景忠山声名远播,影响巨大,交易异常活跃,据测算现金交易额超过亿元。

景忠山庙会已有近500年的历史,经过从明、清到民国直至现在不断发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佛、道、儒家名师-传道,由此形成佛、道、儒三教于一山的宗教多元性;2、明清两代多为帝王重臣登临题匾、赐物捐银,具有历史传奇性;3、由于延续历史长,与群众生活相互影响,成为研究冀东民俗文化的最佳标本,规模大,影响远。

景忠山庙会学术价值在于主要是研究明清宗教与世俗生活相融及民俗文化的最佳标本;经济价值在于每届庙会综合经济效益达1亿多元,极大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尽管自1989年以来景忠山庙会年年举办,但因森林防火及交通安全等因素,近年来从未大规模举办,各类民间文艺团体减少,庙会规模逐渐缩小,祭祀仪式日趋简化,一些重要仪式面临失传的的危险。目前迁西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正在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我们期待“景忠山庙会”能够重现昔日辉煌,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振兴地方经济。信息来源:唐山市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唐山市人民政府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