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

国内景点
北京及周边
AAAAA
🎧  听景点介绍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 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天坛占地达 273 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 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1918 年辟为公园。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部是圜丘坛,一条 360 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桥也称海攫大道 , 是一条巨大的砖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 等。丹陛桥西侧有斋宫 , 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外坛为林区 , 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 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天坛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 490 余年,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贯穿中国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 " 任人游览 ",1918 年民国政府将天坛辟为公园,实行售票开放。1951 年北京市政府组建了天坛管理处,1957 年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 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关联的文化主题

景点关联的哲学思想

东方哲学视角解读天坛公园 天坛公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天地的场所,深深植根于东方哲学思想之中,尤其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和道家的自然哲学。在儒家看来,天坛是人与天沟通的桥梁,通过祭祀,帝王代表人民向天表达敬畏与感恩,体现了“天人感应”的哲学理念,即人与自然、社会与宇宙的和谐统一。道家则更强调天坛与自然的融合,认为天坛的布局、设计遵循了自然的规律,如圆形的祈年殿象征天,方形的皇穹宇象征地,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顺应自然、追求内在和谐的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视角解读天坛公园 从西方哲学的角度看,天坛公园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对宇宙秩序的哲学探索和表达。在古希腊哲学中,对宇宙的秩序和美的追求是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天坛的建筑布局和设计,如其精确的几何形状和对称性,可以被视为对宇宙秩序的一种象征性表达,类似于古希腊人对宇宙和谐与美的追求。此外,天坛的祭祀活动,从西方宗教哲学的角度看,类似于西方宗教中的仪式,旨在通过仪式与超自然力量建立联系,体现了人类对超越性存在的探索和敬畏。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天坛公园的保护和传承,也可以被看作是对文化遗产价值的哲学思考,反映了人类对历史、文化连续性和身份认同的重视。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东方哲学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还是西方哲学的宇宙秩序、超越性探索,天坛公园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哲学意义,是人类智慧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