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景区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故宫西南,紧邻中轴线与太庙呈对称格局。建筑群平面呈南北稍长的长方形,由内外两重坛墙围合成环套式院落。内坛为礼仪祀空间,中心有一重方形内墙围绕,内坛墙与内墙四面各开一门,中央为祭坛。内坛西南角设神库与神厨,西墙外设宰牲亭建筑群。外坛种植古612棵,营造出幽静的皇家祭坛氛围。此外,外坛区域还营造出颇具中国传统意趣的园林景观,西部堆看假山两处,西南部为形态自由的池塘,围绕池塘建有水榭、唐花坞等建筑。社稷坛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太社和太稷的礼仪建筑群,通过外坛、内坛、内三重坛墙营造出富于层次变化的神圣祭祀氛围,内坛为祭祀空间的核心。自南向北,沿内坛居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南坛门、南星门、社稷坛祭坛、北棂星门、拜殿、戟门、北坛门等建筑。步入内坛后可见内墙,内的正中央为社稷坛祭坛。内墙以北为拜殿。戟门位于拜殿正北,形制较拜殿略低。北坛门在明清时期是礼仪祭祀路线的入口,因而较南门形制更高。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祭祀社(土地)与(五谷)的场所的。祀社、稷二神的意义不仅限于对于土地与五谷本身的崇拜,而是以此表现对国家疆土的重视,具有祈祷国家根基稳固、繁荣昌盛、疆土完整的延伸意义。祭祀社稷强调土地和五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将国家和社会秩序与人地关系紧密联系起来。社坛于近现代成为公园,是北京最早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至今仍作为公园对外开放。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最初内坛中仅建有祭坛。明代先后增建了宰牲亭、神库神厨、拜殿与载门,形成的格局保存至今,清代仅对主要建筑进行过修缮。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作为中央公园对公众开放,是北京最早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公众化历程。1928年,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至今依旧对外开放。
端门
端门位于天安门与故宫午门之间。天安门至端门之间东西两侧对称布局朝房,正中各设一街门,通向太庙与社稷坛南部。端门至午门之间东西两侧亦对称设置值房,值房南侧各开庙右门、社左门,通向太庙、社稷坛中部;北侧各开阙左门、阙右门。端门与午门、天安门及两侧内千步廊共同围合成两个纵深感极强的院落,成为进入宫城的前导礼仪序列。以重门高墙形成的压抑、收缩的空间氛围,与午门后豁然开朗的太和门广场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天子威仪。端门由城台和城楼组成,建筑形制和体量与天安门城楼基本相同。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屋顶采用重檐歇山顶样式,上覆黄琉璃瓦。明清两代,端门功能基本一致,为存放皇帝仪仗用品之所,同时还是整顿仪仗之地。 皇帝出巡时由端门上大辂,是为礼仪之始。早朝、节日、祭祀等活动出巡或回銮时,仪仗队整齐排列在甬道两旁,端门敲钟、午门擂鼓。端门两侧朝房则是官吏上朝前休息等待的场所。今天,端门经修缮后正式对公众开放。端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1999年,端门经修缮后正式对公众开放。
北京中山公园
位于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邻近金水桥、故宫和中南海,占地23.8公顷,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坛庙园林。北京中山公园于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园所在的位置原是唐代的座古刹,元代时为万寿兴国寺。园内社稷坛象征皇权王土和国家收成,是封建帝王祭祀土神的地方。另外,公园内还有五色土祭坛、神厨、神库、宰牲亭等祭祀古建筑。 中山公园初称中央公园,是北京市第一个公共园林,中山公园地理位置优越,景色十分优美,因此成为最受环境的旅游景点,是京城各阶层认识和社会团体的聚集地,就连李大钊、巴金、鲁迅等名人都在此聚会品茗。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园内拜殿停灵公祭,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正式改为中山公园。之后,公园又建设了水榭、松柏交翠亭、格言亭、唐花坞等,新中国成立后又新建了愉园、来今雨轩等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