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景区
北京、沈阳明清故宫
北京紫禁城是中国最高权力中心,在长达五个世纪的时间里(1416-1911)一直统治着北京。紫禁城内有园林和众多建筑(近 10,000 个房间,内有家具和艺术品),是明朝中国文明的宝贵见证。清朝和清朝。沈阳的清朝故宫由 114 座建筑组成,建于 1625-26 年至 1783 年之间。它有一个重要的图书馆,见证了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的建立,之后它将其权力扩展到清朝成为中国的中心,并将首都迁至北京。这座宫殿后来成为北京故宫的附属建筑。这座宏伟的建筑为清朝的历史以及满族和其他部落的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中国的北部。
北京、沈阳明清故宫
北京紫禁城是中国最高权力中心,在长达五个世纪的时间里(1416-1911)一直统治着北京。紫禁城内有园林和众多建筑(近 10,000 个房间,内有家具和艺术品),是明朝中国文明的宝贵见证。清朝和清朝。沈阳的清朝故宫由 114 座建筑组成,建于 1625-26 年至 1783 年之间。它有一个重要的图书馆,见证了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的建立,之后它将其权力扩展到清朝成为中国的中心,并将首都迁至北京。这座宫殿后来成为北京故宫的附属建筑。这座宏伟的建筑为清朝的历史以及满族和其他部落的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中国的北部。
端门
端门位于天安门与故宫午门之间。天安门至端门之间东西两侧对称布局朝房,正中各设一街门,通向太庙与社稷坛南部。端门至午门之间东西两侧亦对称设置值房,值房南侧各开庙右门、社左门,通向太庙、社稷坛中部;北侧各开阙左门、阙右门。端门与午门、天安门及两侧内千步廊共同围合成两个纵深感极强的院落,成为进入宫城的前导礼仪序列。以重门高墙形成的压抑、收缩的空间氛围,与午门后豁然开朗的太和门广场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天子威仪。端门由城台和城楼组成,建筑形制和体量与天安门城楼基本相同。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屋顶采用重檐歇山顶样式,上覆黄琉璃瓦。明清两代,端门功能基本一致,为存放皇帝仪仗用品之所,同时还是整顿仪仗之地。 皇帝出巡时由端门上大辂,是为礼仪之始。早朝、节日、祭祀等活动出巡或回銮时,仪仗队整齐排列在甬道两旁,端门敲钟、午门擂鼓。端门两侧朝房则是官吏上朝前休息等待的场所。今天,端门经修缮后正式对公众开放。端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1999年,端门经修缮后正式对公众开放。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故宫西南,紧邻中轴线与太庙呈对称格局。建筑群平面呈南北稍长的长方形,由内外两重坛墙围合成环套式院落。内坛为礼仪祀空间,中心有一重方形内墙围绕,内坛墙与内墙四面各开一门,中央为祭坛。内坛西南角设神库与神厨,西墙外设宰牲亭建筑群。外坛种植古612棵,营造出幽静的皇家祭坛氛围。此外,外坛区域还营造出颇具中国传统意趣的园林景观,西部堆看假山两处,西南部为形态自由的池塘,围绕池塘建有水榭、唐花坞等建筑。社稷坛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太社和太稷的礼仪建筑群,通过外坛、内坛、内三重坛墙营造出富于层次变化的神圣祭祀氛围,内坛为祭祀空间的核心。自南向北,沿内坛居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南坛门、南星门、社稷坛祭坛、北棂星门、拜殿、戟门、北坛门等建筑。步入内坛后可见内墙,内的正中央为社稷坛祭坛。内墙以北为拜殿。戟门位于拜殿正北,形制较拜殿略低。北坛门在明清时期是礼仪祭祀路线的入口,因而较南门形制更高。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祭祀社(土地)与(五谷)的场所的。祀社、稷二神的意义不仅限于对于土地与五谷本身的崇拜,而是以此表现对国家疆土的重视,具有祈祷国家根基稳固、繁荣昌盛、疆土完整的延伸意义。祭祀社稷强调土地和五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将国家和社会秩序与人地关系紧密联系起来。社坛于近现代成为公园,是北京最早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至今仍作为公园对外开放。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最初内坛中仅建有祭坛。明代先后增建了宰牲亭、神库神厨、拜殿与载门,形成的格局保存至今,清代仅对主要建筑进行过修缮。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作为中央公园对公众开放,是北京最早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公众化历程。1928年,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至今依旧对外开放。
太庙
太庙位于故宫东南,与社稷坛以北京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这一布局方式强调了礼仪传统于都城规划的重要性,强化了富于秩序性的城市景观。太庙建筑群坐北朝南,院落呈规整的长方形,由内垣墙和外垣墙围合成两重环套式院落。主要祭祀建筑均位于内垣,居中对称分布。外垣东南设牺牲所。外垣种有古柏,现存714棵,氛围肃穆。太庙的核心祭祀建筑分布于内垣区域内,自南向北依次为琉璃门、金水桥、戟门、太庙享殿、寝殿和桃庙。东西配殿、井亭、神厨、神库则对称布置于两侧。坐落于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享殿尤其雄伟宏大。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祖先的场所,不仅体现出“以孝治天下”的文化传统,更象征着王朝统治权在家族内传递的合法性,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最高等级宗庙祭祀建筑。太庙三座核心建筑的建设与宗庙制度息息相关,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东侧配殿用于供奉有功皇族牌位,西侧配殿供奉功臣牌位:寝殿是平日安放祖先牌位的地方;桃庙则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场所。今天,太庙作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对外开放,面向公众举办游园、演出、培训、展览等文化活动。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建时内垣建有享殿与寝殿。明弘治四年(1491年)在寝殿以北建桃庙。而后由于明嘉靖时期国家祭祀制度改变,太庙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内垣东西两侧新建昭穇群庙及太宗世室,而后因雷火焚毁,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建,恢复原“同堂异室”制。清代沿用明代太庙规划格局。1925年后,太庙由故官博物院管理。20世纪50年代以后,太庙作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对社会开放,面向公众举办游园、演出、培训、展览等文化活动并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