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

北京市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  听景点介绍

相声是普及面最广、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品种之一,以滑稽、讽刺见长,充满戏剧性。它大约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而后在广大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至今已传到第九代。

  相声的表演最初分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称“暗春”,以口技类节目为主;公开表演的称“明春”,以语言类节目为主。属于“明春”的相声演出形式包括单人表演的单口相声、两人表演的对口相声及三人或三人以上集体表演的群口相声三种,而以对口相声最为常见。在对口相声的演出文本中,演员分为甲、乙两人,甲负责逗哏,乙负责捧哏。结合表演状况而论,对口相声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等几种类型,近年来还出现了化装相声、相声小品等喜剧色彩浓郁的新兴表现形式。相声的传统段子异常丰富,经过加工整理而保留下来的主要有《连升三级》、《珍珠翡翠白玉汤》、《化蜡扦儿》、《小神仙》等单口作品,《夸住宅》、《白事会》、《满汉全席》、《黄鹤楼》、《关公战秦琼》、《戏剧杂谈》、《打灯谜》等对口作品和《扒马褂》、《金刚腿》等群口作品。

  天津相声自成一派,以说为主,以讽刺见长,火爆热烈,富于幽默感,像张寿臣的《哏政部》,小蘑菇的《牙粉袋》,马三立的《开粥厂》、《卖挂票》、《买猴》等作品讽刺意味强烈,是天津相声的代表。天津的文哏相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先后涌现出许多不同的表演流派,单以传统相声《文章会》为例,就有张寿臣、马三立、苏文茂等几种演出脚本,在舞台上表演时风格各有千秋。

  如今相声正逐渐走向“快餐文化”的边缘,在大众传媒的作用下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异化。目前后续力量的培养已成为相声传承发展的当务之急,需引起高度重视。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