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来宝

数来宝,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中国传统曲艺。 数来宝来源是流落于民间的乞丐要钱的一种手段。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最初艺人沿街说唱,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说唱内容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逐渐演变为快板书,与数来宝同时流行。

...
蔡家洼五音大鼓

蔡家洼五音大鼓,流传于北京市密云区的曲艺形式,前身“五音大鼓”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流传,初在宫内以“清音会”形式自娱说唱,后来流入民间,被艺人们传至京南、天津和河北的兴隆、安次(今廊坊)一带。其中,传入安次的一支发生变异,孕育了“单琴大鼓”即“北京琴书”;而传到河北兴隆及其附近北京密云的一支,在巨各庄镇蔡家洼村五亩地自然村及其周围地区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直至1998年被重新“发现”。

相声

相声是普及面最广、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品种之一,以滑稽、讽刺见长,充满戏剧性。它大约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而后在广大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至今已传到第九代。   相声的表演最初分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称“暗春”,以口技类节目为主;公开表演的称“明春”,以语言类节目为主。属于“明春”的相声演出形式包括单人表演的单口相声、两人表演的对口相声及三人或三人以上集体表演的群口相声三种,而以对口相声最为常见。在对口相声的演出文本中,演员分为甲、乙两人,甲负责逗哏,乙负责捧哏。结合表演状况而论,对口相声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等几种类型,近年来还出现了化装相声、相声小品等喜剧色彩浓郁的新兴表现形式。相声的传统段子异常丰富,经过加工整理而保留下来的主要有《连升三级》、《珍珠翡翠白玉汤》、《化蜡扦儿》、《小神仙》等单口作品,《夸住宅》、《白事会》、《满汉全席》、《黄鹤楼》、《关公战秦琼》、《戏剧杂谈》、《打灯谜》等对口作品和《扒马褂》、《金刚腿》等群口作品。   天津相声自成一派,以说为主,以讽刺见长,火爆热烈,富于幽默感,像张寿臣的《哏政部》,小蘑菇的《牙粉袋》,马三立的《开粥厂》、《卖挂票》、《买猴》等作品讽刺意味强烈,是天津相声的代表。天津的文哏相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先后涌现出许多不同的表演流派,单以传统相声《文章会》为例,就有张寿臣、马三立、苏文茂等几种演出脚本,在舞台上表演时风格各有千秋。   如今相声正逐渐走向“快餐文化”的边缘,在大众传媒的作用下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异化。目前后续力量的培养已成为相声传承发展的当务之急,需引起高度重视。

单弦牌子曲(含岔曲)

单弦牌子曲简称“单弦”,流行于北京、天津和东北等地。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在北京岔曲和八角鼓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曲种。单弦是满族与汉族民间艺术彼此交融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单弦音乐属于曲牌联缀体,在长期的演变   中保存了清代以来北京联曲体曲艺演唱的风貌。单弦曲目有抒情和叙事两种类型,表演时往往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选用曲牌,常用的曲牌有【太平年】、【云苏调】、【怯快书】、【南城调】等六十多个。其曲文有长短句、上下句两种形式,词句中常加入三字头、垛句、嵌字、衬字等以增强表现力。单弦演出形式多样,可以一人自弹自唱,也可以一人击八角鼓站唱,另一人操三弦伴奏,还可以对唱、群唱。单弦的传统曲目十分丰富,多取材于中古以来的话本小说,《凤仪亭》、《翠屏山》、《高老庄》、《黛玉葬花》等均是其代表性作品。   岔曲系在京腔演唱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它大约出现于清代康熙年间,主要流传于北京地区,乾隆六十年(1795)北京出版的《霓裳续谱》中即收有岔曲148首。岔曲曲词亦雅亦俗,内容繁多,曲调悦耳。其表演方式有三种,多是一人自击八角鼓演唱,亦可两人操八角鼓演唱,还可集体演唱群曲,一人演唱时可有一人操三弦在旁伴奏。如今北京市的“霓裳续咏”、“永庆升平”、“金秋曲艺沙龙”、“老韵京音”、“曲坛之友”、“曲艺之家”等主要曲艺票房中时有票友演唱单弦和岔曲。   由于单弦和岔曲较为高雅,掌握其演唱技巧有一定难度,所以能够唱好的专业演员越来越少,而达到一定艺术水平的票友中很多人也已进入耄耋之年。加之曲谱保留较少,许多流派的曲调濒临失传。单弦、岔曲等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曲艺样式后继乏人,随时有消亡的可能,亟待有关方面切实采取措施,做好抢救保护工作。

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宋代以后“说话”艺术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篇白话小说的形成,为北京评书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利用手势和表情等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还常借助口技模拟风、雨、炮、马等的声响,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评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程式规范,表现出“豪”、“紧”、“动”、“热”等艺术特色。它以“书梁子”、“回目”、“关子”、“拨口”等组织结构,以“赋”、“赞”等描人状物,恰切精当,层次井然。其演述充满口语色彩,风格豪放质朴,热烈明快,说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北京评书的传统书目主要有《东汉演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岳飞传》、《三侠五义》等,这些作品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普及历史知识、彰显传统美德的教育功能,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近现代以来,北京评书业涌现出一大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表演艺术家,袁阔成、田连元、连丽如等。   目前,文艺形式的增加及大众传媒的发展造成社会文化生活的空前繁荣,在此背景下,人们对评书这一艺术门类的兴趣热情被大大削弱了。这种状况影响到北京评书的发展,致使评书从业者减少,曾经辉煌一时的优秀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传承正面临巨大困难,急需有关方面尽快采取措施,着手进行保护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