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年

贵州
🎧  听景点介绍

仫佬年是麻江县仫佬人重要的传统民族节庆活动。麻江仫佬人主要分布于麻江县境内的基东村、翁袍村、翁偿村、琅琊村、中寨村等,在这些仫佬人聚居的村寨大都有过仫佬年的习俗。麻江县位于黔中腹地,贵州东部,清水江上游,县境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低山、低中山,丘陵及河谷盆地占全县总面积78.4%,县境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

麻江仫佬原称“木佬”,1992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为仫佬。仫佬之名最早载于《新元史》的木娄苗,元、明、清时期,史书多以“木佬”、“木娄苗”、“姆佬”等相称。仫佬年定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兔日。相传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仫佬人敬仰兔子的纯洁,他们的祖先曾以兔作为定亲礼物,成亲之日正好又是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兔场天,因此在这一天过年有凭吊祖先,继承传统之意;二是九月秋收结束,十月过年具有庆贺丰收,感谢祖先保佑之意。仫佬人还把“仫佬年”这一天视为吉日,很多仫佬人的婚礼都在这天举行,而不用请先生择日期。

仫佬人过年时,要打糍粑、酿酒、杀鸡、宰鸭、开田捉鱼,几个寨子合在一起举行一些传统的体育比赛,如赛马、对歌、斗鸟等。古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还要杀猪。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男女老少穿新衣,放鞭炮,还要对房前屋后整理一番,寨上要组织淘洗水井等。“打保寨”又叫“扫寨”,是仫佬年中的一项重要活动,由于仫佬人大都居住在木房,冬季到来,柴草干燥,容易引起火灾,防火安全尤为重要,所以“打保寨”既是一项驱除鬼邪的活动,对人们进行的一次防火安全教育。所以在仫佬节的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的火全部灭掉,待打保寨后,再统一取火种。“打保寨”由一名鬼师带领五位徒弟进行。先是在寨子各入口处插一张画了神符的彩旗,意为防止鬼邪进入,再在寨中某一家大门外,杀鸡祭神,烧香点烛,念驱鬼- 。然后,鬼师等一行带着事先用芭茅草扎成船状,上面捆着一只鸭子“船”,以及锣、钹等逐家进行驱鬼邪,察看防火情况。每家门前早已放好一碗水,鬼师扫完家后,要将那碗水倒于地上,碗翻扣于地,意为已将邪火扑灭。最后,鬼师一行来到寨旁一个三叉路口,烧香点烛,烧掉草船,杀掉鸭子,这时全寨各户都到此取新火种。鸭子则由鬼师一行在此煮鸭稀饭吃掉。打保寨结束。

仫佬年作为仫佬人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在仫佬人聚居的各村寨,基本上都是自发举行活动。各寨都有几个大家公认的组织者,他们大多是寨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和鬼师,每寨有5―6人。

仫佬年作为仫佬人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作本民族许多历史文化的信息,从与节日有关的一切活动可以看出仫佬人典型的南方山区农耕民族的特点。仫佬年最重要的一个仪式是“打保寨”,而“打保寨”的目的是除了驱邪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宣传防火,提高人民的消防意识。同时,本地区因历史原因,有关历史的文字史料较少,仫佬年在长期的发展中,它所包含的活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固定模式。仫佬人又是在本地区生活较早的土著民族,所以研究仫佬历史文化,对于研究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仫佬族人在明朝末期由于汉族的迁入,受汉文化影响,才开始把春节作为一个节日来过,不过在开始时,只是随便过一下而已,不杀猪、不打粑。到了清代,随着汉文化在仫佬族社会中地位的上升,仫佬族中过春节的气氛越来越强烈,至清朝末年,大有把春节作为第一大节的趋势。富裕人家一年杀两头猪(仫佬年和春节各杀一头),而条件稍差或认为没必要杀两头猪的人家,则开始把年猪留在春节来杀,仫佬年只是买肉来过。到了20世纪,仫佬年作为传统节日一直在过,只是一些村寨的气氛是一年比一年淡,以至完全让位于春节。(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