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跳丧舞
土家族跳丧舞是一种古老的群众性祭祀舞蹈,源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用于悼念阵亡勇士或亡灵。流传于湖南石门县的土家族,是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族跳丧舞舞步简单、原始,多蹦跳动作;表演上特别讲究对称、均衡,舞蹈过程中没有静止的造型,往往与做道场交叉进行。跳丧舞有较固定的音乐曲牌,主要曲调有[吆������][吆娘����][吆姑姐]等,有的是直接吸收民间小调或古老的劳动号子,鼓师发歌,一唱众和,由鼓师击鼓指挥调整节奏。各套式的唱词均取自当地山歌、民谣。2006年,土家族跳丧舞入选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丧舞”源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据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1.6万年前,石门县皂市燕耳洞内就有原始先民围火烧烤猎物的痕迹,专家学者认为“有火就有舞”,先民因烧烤猎物炙热左右摆动形成一种原始舞蹈的雏形。后逐渐演变为石门古代巴人的一种舞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巴人的原始舞蹈又用于悼念阵亡勇士进而转化为悼念民间亡灵的跳丧舞。
土家族群众性的跳丧活动,是尊重死者和丧家的礼俗,也有自娱自乐的需要。江坪河乡老艺人说:“跳丧是让死者在入土前再一次享受人间的娱乐,死了的人不能光听哭声,还要看点舞蹈高兴一下。”因此遇有丧事,跳丧的群众往往走上几十里山路去“热热闹闹跳夜”。
舞蹈在死者灵柩前进行,柩前挂幕布,上绘“二龙戏珠”等画,幕前供灵牌,在小竹签上扎小白花,亡者多少岁,则插多少竹签,称为“寿签筒”。按规定,青、壮年人有了子女,上面无老人,死后均可进行跳丧,不具备这两条便不能进行。舞蹈开始,由掌鼓人指挥发歌领唱,两人一组对舞。参加的人越多越好,分批在灵前边歌边舞。
现在已知的舞蹈套式,有如下几种:
“四大步”。这是《跳丧舞》的基本动作。两人对舞时先在地上踩出两个平行四边形,故又称“升子底”、“踩线扒子”,这种动作在起跳和转换曲牌时用。
“风搅雪”。这是主要的套式,前半部唱《吆娘���俊罚�后半部唱《吆姑姐》,《吆姑姐》以下蹲、挽手花动作为主。
“凤凰闪翅”。是一种较为优美、抒情的套式。
“滚身子”。有全滚、半滚。全滚即两人背相对转一圈,半滚为两人肩相对转半圈。
“武打丧”。这是比较激烈的套式,又称“武把子”,需要一定的武功训练,难度较大。
此外,还有“美女梳头”、“螃蟹打架”等。在各种舞蹈套式中,有许多模拟自然界动物、劳动生产的舞姿和造型,如“牛擦痒”、“虎抱头”、“犀牛望月”、“观音坐莲”、“饿马悬蹄”、“大王下山”等。“脚踏升子底,手挽链子扣”,舞蹈讲究对称、均衡,是其主要特点。如果下一步踏错,不仅构图不美,而且舞蹈就要乱套,甚至进行不下去。舞者个人的动作风格,则因人而异,有的刚劲稳重,有的舒展潇洒,有的轻松活泼。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整个舞蹈没有静止的时候,艺人们的口诀是:“头儿摆两摆,身子歪两歪,0甩两甩,脚步踹两踹”,全身配合,连续不断,才灵活美观。
跳丧舞舞步简单、原始,多蹦跳动作,主要由人与自然斗争舞蹈语汇、仿生舞蹈语汇组成。
跳丧舞有较固定的音乐曲牌。唱词中除“起跳”时偶尔有一两句是悼念死者的内容外,均与丧葬无关,更没有什么封建迷信的内容。有时前一组跳累了,要求另一组接跳时就即兴演唱:“把人换,把人换,要让舞师擦把汗,你不跳了我又跳,一人难挑千斤担。”
跳丧舞的音乐粗犷、热烈,有《吆�����健贰哆耗����俊贰哆汗媒恪返戎饕�曲调,还有的是直接吸收民间小调,如《螃蟹歌》《十劝》等,这些曲调有时是各套式的固定曲牌,如跳四大步必唱《吆�����健罚环缃裂┍爻�《吆娘���俊酚搿哆汗媒恪贰5�有时也不受局限,如跳《美女梳头》有的地方唱《吆姑姐》,有的地方则唱《吆���俊贰U庑┣�调实际是唱腔中的衬词,是古老的劳动号子,由鼓师发歌,一唱众和。没有其他乐器,全由鼓师击鼓指挥调整节奏。各套式均无固定唱词,唱词均取自当地山歌、民谣。除起跳时偶尔有几句悼念死者的内容外,均与葬丧无关,反映了土家族人把老人的丧事当做喜事的乐观向上的生死观。
跳丧舞无特定服装,跳武打丧时男人可以打赤膊。过去只有男子跳,现在女子也开始跳了,过去只在丧时跳,现在有些地区的群众,劳动休息时也跳。古老的《跳丧舞》正在逐渐改变着为丧葬而舞的性质,朝群众自娱性舞蹈方向发展,是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