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撒叶儿嗬”
“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歌到天明”(清代彭秋潭《竹枝词》)。土家“撒叶儿嗬”,汉族称“跳丧”,又叫“打丧鼓”。现今“撒叶儿嗬”的分布主要沿着清江流域,巴东县大部分区域和鹤峰、建始与巴东接壤的小部分区域。巴东野三关、清太坪中心流行区“撒叶儿嗬”音乐曲调、舞蹈表演套路丰富。土家人有“一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的说法,跳丧是“欢欢喜喜办丧事,热热闹闹陪亡人”,只有“走顺头路”即寿终正寝的人才有享受跳丧的资格。如父母尚在而晚辈先去世,除非已有儿女抱“灵牌”,否则不能跳丧。
巴东土家“撒叶儿嗬”的起源,最早的历史文献应为《隋书・地理志》,其记:“南郡、夷陵……清江诸郡多杂蛮左”,“其左人则又不同,无哀服,不复魄。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扣弓箭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之乐事,以至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也。”唐宁时期,樊绰《蛮书》引《夔府图经》载:“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清朝《巴东县志》记载:“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临葬夜,诸客群挤丧次,擂大鼓歌曲,或一唱众和,或问答古今,皆稗官演义语,谓之‘打丧鼓’,唱‘孝歌’”(同治《长阳县志》)。
“撒叶儿嗬”集歌、舞、乐浑然一体,“撒叶儿嗬”的音乐节奏型态,要数《待师》、《摇丧》最具特点,这两个曲调以明快和极具律动感的6/8拍子和切分音节奏,把土家族跳撒叶儿嗬这种民族粗犷豪放的个性凸显张扬开来,6/8拍子带切分音,这种节奏型态在已知鄂西民歌中十分罕见。
“撒叶儿嗬”舞蹈动作特点:可用顺边、曲膝、颤步、绕手八个字概括。转丧又叫“绕丧”,民间通常叫“绕棺”,又名“穿花”、“打绕棺”(围绕棺材打转并歌舞),一般由五至七人转跳,最少为三人,皆为奇数。前面一人执“引导灯”为领舞,称“引导”或“土老师”,“土老师”一般由懂得打醮设坛的“道士”担任,以后以年长者为领舞居多。从者鸣锣击鼓,绕棺而歌,飞旋起舞。凡来参加丧祭的人,皆可参与绕棺活动。绕棺唱词内容丰富,曲调多变,配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器,并吸收当地民歌和高腔山歌的特色,惨伤之情寓于谐娱之中。跳丧除“跑场子”和“四大步”等基本套路外,多为模仿山中飞禽走兽和日常生活、农事活动等,如鹞鹰展翅、燕儿衔泥、猛虎下山、虎洗脸、虎抱头、“美女梳头”、“美人晾衣”、幺姑姐筛箩、“栽秧”、“牛擦痒”、“水牛抵角”、“观音坐莲”、“参禅打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