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传奇故事
朱元璋传奇故事,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传说渊源及流布情况
“朱元璋传奇故事”主要流布于淮安市盱眙县及周边地区。
朱元璋(公元1328年~1398年),原名朱重八,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少时家境困苦,放牛作工,相传放牛时数盱眙山头少数了自己脚下之山,而作了一首打油诗流传至今:“十个山,九个头,河水向东流;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
后来朱元璋父母兄长因瘟疫过世,生活清苦,为求生存,便入皇觉寺当和尚,饱受欺凌后离寺游历,遍历人间疾苦。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 ,龙凤七年(公元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年号洪武,建立了大明王朝,也留下了众多的传奇故事。
基本内容
朱元璋丰富的传奇经历经世人的传颂,演化出了众多的传奇故事,如:
《风水宝地》:
传说朱元璋的老祖宗是徐州沛县人。宋朝时,金兵入侵,他一家人逃到江南句容县通德乡朱巷落户。官府定朱家为“淘金户”,要他家年年交黄金。朱家交不起黄金,于是又逃回江北,在泗州城北孙家岗住了下来。
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家里很穷,以砍草为生。有一天,朱初一到庄东杨家墩砍草,累了就睡在草窝里休息。这时从南边来了两个道士,走到墩前。老道看了一阵地形后说:“这里还是风水宝地哩。”徒弟问:“怎么知道呢?”“此处地气暖,插根枯树枝,十天之内就可以发芽。”说完,那个徒弟随手将一根枯枝插在土墩上,师徒二人向北走了。
朱初一听了两个道士的话后,每天到这里砍草,都要看看枯树枝。到了第十天,那根枯树枝真的发芽了。他也想试一试,顺手在土墩上重换一根枯树枝。这时只见上次见过的两个道士向土墩走来,朱初一连忙躲进草窝里。徒弟上前一看,枯枝并未发芽,问老道是怎么回事,老道拔起枯枝仔细一看说:“这树枝被人换过了。”他们在旁边草窝里找到了朱初一一问,正是如此。老道说:“你已经听到我们的话,以后不能再对别人说了。这里是风水宝地,你死后葬在这里,家里就会出贵人。”
后来,朱初一临死之前关照儿子朱世珍,要求死后将他埋在杨家墩。朱世珍按照吩咐埋了他以后,带着老婆逃往安徽凤阳县,先逃荒到盱眙太平乡(今属嘉山县)的哥哥家临时落脚。他的老婆在那里生下一个小男孩,男孩出生时,红光冲天,瑞气千条,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
《寻坟祭祖》:
朱元璋长大以后,依靠农民起义力量推翻元朝,做了明朝开国皇帝。他想,那么多人和我一起打天下,为什么别人不能成功而只有我做了皇帝呢?一定是祖宗有灵葬在了风水宝地,一定要建陵祭祖。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死在凤阳,是他亲手所葬,于是他便在凤阳建了皇陵。那么他的祖父葬在何处呢?朱元璋不知道了。听人说祖父葬在句容通德乡,他就到那里筑了一个又高又大的新土坟。筑好后,跪下一拜,坟塌了。这也可能是新坟土松关系,但是朱元璋想,既然受不起我一拜,就证明不是我家祖坟。于是拂袖而起,狠狠地惩治了那个说这里是他祖坟的人。
朱元璋到句容未能找到祖坟,仍旧不甘心。后来回想起来,小时候,他的大姐孝亲公主曾说过,祖父葬在泗州。但是泗州很大,方圆几百里,要找祖坟如同大海捞针。别无他法,只好实行“遥拜”祭祖,跪在南京,向西北泗洲方向磕头。至于找祖坟问题,只好从长计议,慢慢打听了。
《朱贵献图》:
朱元璋手下有个小官朱贵,家住泗州城北孙家岗。有年春节,他请假回家,跟人谈起朱元璋到句容寻祖一事。老人们告诉朱贵,当今皇上祖坟就在庄东半里的杨家墩,并说出当年朱初一的住处和死后埋葬经过。朱贵听了如获至宝,并多方查访,确实不错。于是他特地画了一张图,回到南京献给朱元璋。朱贵又根据朱元璋的心理,胡编一通,说是过去中州汴梁有三条龙向东南而来,中间一条龙把头伸到盱眙山下淮河里喝水。喝过水后,龙头一歪,便伸到杨家墩。墩下那个旧林嘴,就是老龙嘴。如今泗州城北那九岗十八洼,高低起伏的地形就是龙体化身。此处山明水秀,物华天宝,实是风水宝地。
朱元璋听了十分高兴,于是派太子朱标,率领群臣工匠前来勘察,前后花了二十八年的时间,建造起规模宏大的明祖陵。筑有三道城墙,外罗城九里三十步,与泗州城一样大。楼台亭阁,青瓦一片,石人石马对面排,一条神道直通陵寝万岁山。
朱贵因为献图有功,被提拔为管理明祖陵的第一任署令,赏给官服、钱财和住宅田园,允许他的子孙世袭,所以,直到明朝灭亡前后几百年间,明祖陵的奉祀均为朱贵之后,并且都是相当于知县的七品官。
《水淹明陵》:
朱元璋为了光宗耀祖,大兴土木,修建祖陵,不仅花费了国库大量钱财,而且殃及水母娘娘。传说水母娘娘来到人间后,和丈夫带着孩子,住在泗州城北的虹桥附近,一家三口,以打鱼为生,日子过得很甜美。朱元璋修建祖陵时,硬拉水母丈夫为他装运石料。一天,风急浪高,船小载多,小船一下翻在龟山湖心,水母丈夫被淹死在波涛之中。为了这件事,水母特地带着孤儿到南京去找朱元璋。朱元璋不但不给抚恤,反而用老子炼丹的老君罩将她的儿子罩死。
这可把水母娘娘气坏了。为报害夫杀子之仇,她决心水淹朱元璋三代祖坟――明祖陵。一天,水母化装成一个贫妇,提了一桶水沿街叫卖。玉皇大帝听说以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知道水母提的是一只神桶,内装四海三江之水,足够淹没九州三十六县。于是便派大仙张果老前来解救。张果老变成行路老人,牵着神驴来到泗州街上,他对水母说:“我的毛驴快要干死了,请你把水卖给我吧。”水母认为自己水多,毫不在乎地说:“喝吧,不要钱。”谁知这小驴伸过头来,转眼之间,就把水喝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一点泥脚子。水母见了,伸手一扳,水桶底子朝天,顿时波浪滔天,把明祖陵的楼台亭阁,一扫而光,连高大的杨家墩都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重见天光》:
水母报仇,不仅淹没了明祖陵,而且淹没了古城泗州,造成了方圆几百里的洪泽湖,淹死了成千上万的黎民百姓。后来观音菩萨怕水母继续为非作歹,化装成一个卖饭婆,将铁链变成面条,趁水母吃下肚里从屁门屙出时,随手抓住铁链两头将她捕获,锁押在龟山脚下八角琉璃井中。
水母被捉到了,但是明祖陵前的石人石马仍在洪泽湖水中,一直淹没了三百多年。它们实在闷得难受,就到玉皇大帝那里去- 。玉帝给它们批了二十四个大字:“要想重见天光,须得全国解放,要得天光重见,水母改恶从善”。传说,全国解放后,水母真的不再兴风作浪,人们把她放了出来,她便改嫁到安徽东至县去了。到了后来,洪泽湖水又自动退下去,让石人石马重见了天光。
石人石马露出水面以后,起初无人照料喂养,它们便在夜间去偷吃人家的菜。有一个叫拉马侍者的石人石马,竟然跑到东至县去吃水母家的菜,被水母的丈夫一直追到离明祖陵神道五十米的地方,一刀砍断腿,倒在那里不动了。后来这个拉马侍者的石人石马,直到国家拨款重修明祖陵时,才被工人们用大吊车送回原来的神道位置上。
传说相关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明祖陵的修建,前后历时近30年,枕岗临淮,基本仿唐宋帝陵的规制,但已废止了唐宋诸陵的上下宫制,显得更加紧凑。陵园总平面呈长方形,筑有城墙三重:外为土城,周长3公里;中为砖城,周长1.1公里;内为皇城,建有正殿、县服殿、神厨、斋房、库房、宰牲亭、玉带桥等。陵前神道两侧,共有21对石像生,自北向南排列在850米长的中轴线上。石刻体形硕大、雕琢精细,其中最大者重达20多吨,小者亦有5吨以上。列于神道两侧,由南向北,东西对置,依次是麒麟2对、狮子6对、望柱2对、马官1对、拉马侍1对、马官1对、天马1对、侍从1对、文臣2对、武将2对、内侍2对。这些石刻规模宏伟,技艺高超,线条流畅,整体风格既不同于凤阳皇陵,也不同于孝陵和十三陵,与宋陵石刻风貌相近。明祖陵虽崇丽无比,遗憾的是它不处在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夺淮入海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明祖陵不断遭受水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后,在陵东不断增修堤防。到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明祖陵和泗州城终于被滔滔洪水吞没。经过湖水长期的浸蚀和冲击,坟丘已被荡平,原先地面的砖木建筑大多毁坏,仅余下棂星门、正殿、东西两庑遗址和残存的30多个大型柱础、砖砌拱顶建筑3座,但神道两侧的21对石像大多完好。1963年,洪泽湖水位下降,明祖陵才得以重见天日,但木制建筑已荡然无存,仅剩外罗城城墙以及后来发掘修复的石像。明祖陵的发现,为研究明代早期王陵建筑的风格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1996年明祖陵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以来,明祖陵几经修复,复建了内皇城遗址、石五供祭台、南红门、金水桥等景点,周围还筑起2706米的防洪大堤,其中600米危区段全部用块石护坡,四周栽上了松柏、水杉、梧桐等6万余株树木。还新建了南大门、明文化长廊、文物资料陈列室等建筑。尤其是21对高达丈余的大型石刻,已全部复位并修整一新,整齐地屹立在神道两旁,恢复了当年的风姿。(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