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祭祀
文昌祭祀源于梓潼氐人的祖先祭祀,是在文昌信仰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
文昌祭祀包括道教祭祀、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三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程序和礼仪。
道教对文昌帝君张亚子推崇备至,有着较为复杂的祭祀科仪。其中,《广成仪制文昌正朝全集》影响最大。祭祀前需设道坛,道坛前供奉“虚无自然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九天开化七曲文昌宏仁帝君更生永命天尊”神位。道坛对面是对坛,供奉“先天御前持心护道三五火车王天君威灵显化天尊”、“文昌佐理应感一切威灵”、“三界功曹四值使者”神位。道坛两边是经师、高功、二科。高功、二科、经师在开坛曲中入坛,其中经师从师门进,打三恭后回到经师位。经师所用的乐器有鼓、铙、铛、磬、二小、碰铃、大(小)木鱼等。
官方祭祀分春秋两季,一般在七曲山大庙二、八月庙会进行。春祭是祭祀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在文昌生日(每年二月三日)举行。春祭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后因文昌的地位不断提高,清代逐步纳入官祭。秋祭兴起于清朝乾隆年间。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举行,相传为文昌成正果之日。秋祭仪式大致与春祭相同,增加秋祭无非是使文昌祭祀活动更为0,内容更为丰富,参与人员更为广泛,祭典的影响扩大。
相对于官方祭祀和道教祭祀,民间祭祀文昌的历史更久远,形式和内容也更为多样化。在文昌帝乡梓潼,大型的活动有文昌扫荡和迎神会。除此而外,大庙每年的春秋庙会,则是集中展示民间祭祀的盛会。
文昌帝君在由人到神的演进过程中,由于百姓的崇奉,道教的推崇,封建帝王的不断加封,其祭祀逐渐呈现出一幅规模宏大、礼仪繁杂的壮丽画卷。特别是在清代,朝庭将其“升入中祀,添设舞佾”,纳入国家礼部祭典,使文昌祭祀进入鼎盛时期。
2006年9月,文昌祭祀已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