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景区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景区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故宫西南,紧邻中轴线与太庙呈对称格局。建筑群平面呈南北稍长的长方形,由内外两重坛墙围合成环套式院落。内坛为礼仪祀空间,中心有一重方形内墙围绕,内坛墙与内墙四面各开一门,中央为祭坛。内坛西南角设神库与神厨,西墙外设宰牲亭建筑群。外坛种植古612棵,营造出幽静的皇家祭坛氛围。此外,外坛区域还营造出颇具中国传统意趣的园林景观,西部堆看假山两处,西南部为形态自由的池塘,围绕池塘建有水榭、唐花坞等建筑。社稷坛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太社和太稷的礼仪建筑群,通过外坛、内坛、内三重坛墙营造出富于层次变化的神圣祭祀氛围,内坛为祭祀空间的核心。自南向北,沿内坛居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南坛门、南星门、社稷坛祭坛、北棂星门、拜殿、戟门、北坛门等建筑。步入内坛后可见内墙,内的正中央为社稷坛祭坛。内墙以北为拜殿。戟门位于拜殿正北,形制较拜殿略低。北坛门在明清时期是礼仪祭祀路线的入口,因而较南门形制更高。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祭祀社(土地)与(五谷)的场所的。祀社、稷二神的意义不仅限于对于土地与五谷本身的崇拜,而是以此表现对国家疆土的重视,具有祈祷国家根基稳固、繁荣昌盛、疆土完整的延伸意义。祭祀社稷强调土地和五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将国家和社会秩序与人地关系紧密联系起来。社坛于近现代成为公园,是北京最早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至今仍作为公园对外开放。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最初内坛中仅建有祭坛。明代先后增建了宰牲亭、神库神厨、拜殿与载门,形成的格局保存至今,清代仅对主要建筑进行过修缮。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作为中央公园对公众开放,是北京最早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公众化历程。1928年,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至今依旧对外开放。

正阳门

正阳门是明清时期一组兼具防御和城市管理功能城门建筑群。作为明清北京内城正南门,正阳门是北京内、外城城门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见证了中国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是登高眺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的重要景观视点。正阳门坐落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由南北纵列的城楼与箭楼两座高大建筑构成,城楼居北,箭楼居南。作为明清两代内城的正南门,正阳门具有极高的国家礼仪象征意义,建筑规模和形制等级高于其他城门,为北京老城城垣结构的标志性建筑。从城楼向北可俯瞰天安门广场,从箭楼上向南可俯瞰前门大街,遥望永定门城楼。作为北京内城正南门,正阳门功能集防御、城市管理与礼仪于一体。正阳门下的御道专供皇帝南郊祭祀、南苑狩猎等活动通行。平日箭楼城门掩闭不开,居民从东西两侧闸楼下的侧门出入。明清两代实行宵禁制度,城门随钟鼓楼的报时而启闭,以实现城市管理。20世纪初,正阳门地区的改造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进程。今天正阳门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最初仅有城门,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四年(1439年)增筑城楼、瓮城、箭楼以及东西闸楼,并于箭楼以南建造正阳桥与牌楼,明清时期,正阳门曾多次遭到不同程度的段坏而重修,随着京汉铁路正阳门西车站和京秦铁路正阳门东车站相继建成,正阳门地区成为近现代北京对外交通枢织,周边区域交通流量剧增。1914年至1915年,京都市政公所对正阳门地区进行了改造,是北京中轴线上公众化进程的重要见证。1990年和1991年,正阳门箭楼、城楼作为博物馆先后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