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尔罗斯博舞

吉林
🎧  听景点介绍

“博”,是科尔沁地区及郭尔罗斯等地的蒙古人对“萨满”的称谓。郭尔罗斯蒙古族萨满“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本地渔猎游牧民族崇拜自然、祈天降福的一种民间习俗。在前郭尔罗斯,人们把男萨满称为“博”,女萨满称为“亦都干”、“奥德干”。其活动称为行博。行博过程中的舞蹈,即博舞。

博舞是蒙古族博在行博的过程中所跳的影响神灵、以祈福,去灾颂神,祭祖的舞蹈。这类舞蹈一般由感动神灵、神灵附体、神魔冲突、获得拯救、送神离开以及获得拯救后的狂欢等几个仪式化的动作部分组成。

博舞主要是独舞,辅之以双人舞和群舞。不同于其他萨满教文化以女性萨满为主的传统,博舞大多数是以男性博为主,也有部分博的活动是以女性博为主,但数量比较少,动作和风格方面也颇为不同。

博舞对蒙古族安代舞、盅碗舞等其他舞蹈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郭尔罗斯地区的博舞动作以步伐、跳跃、旋转为主,舞蹈形式为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和群舞。

博舞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包括设坛、亮鼓、入场、祈祷、迎神等几个部分。萨满左手拿神鼓,右手持鼓鞭,击出各种节奏。他们神情庄重而虔诚,原地退步并向八个方向叩拜,通过击鼓走步、上退步、十字步、云步、跟步、移动步、小跳步等动作,将活动参与者带入天荒地变、神圣悠远的世界中。

第二阶段:在所有的神都唱遍了后,萨满的情绪越来越激动,不断地反复旋转。此时,辅助萨满向主萨满敬酒,神鼓声、神经击撞声、辅助萨满的伴唱声急骤叫响,神灵开始进入到萨满的身体中,于是,萨满情绪达到异常激动的状态,更加疯狂地旋转跳跃,最后突然奔向门外,作扑倒搏斗状。

第三阶段是娱神。以舞蹈为主,歌唱次之,要跳鼓技舞和精灵舞。整个阶段的舞蹈节奏的变化规律是由简到繁,由慢到快,以至高潮。

第四阶段送神舞。音乐较为简单,常用曲调只有两、三首,音调优美,节奏舒缓,舞蹈动作以摇曳身体或进退等动作为主。在女萨满主持的仪式中,还有一种“查干额利叶”舞蹈,即白海青舞,是一种模仿白海青的各种动作神态的舞蹈动作。

郭尔罗斯萨满“博”行博时所用的用具和服饰有:盔冠(帽子),盔甲(法裙),神鼓和法鞭,银剑,以及翁古达(小铜人)36个。

受历史、地理、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的萨满活动几乎绝迹,但由于萨满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从事萨满活动的传承者还会通过小场萨满舞蹈,使这项文化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