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大炕

陕西
🎧  听景点介绍

在北方农村,炕应该是房屋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能够随时搬移的床,炕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卧具。不论是活跃在社会上层的富豪显贵,还是奔走在市井巷陌的寻常百姓,很少有人没睡过农村土炕的。但是,相对于建在木架瓦房和砖混平房中的炕,渭北澄城一带建在窑洞里的炕却是别有特色,一个是炕皆建在窑门口,二是炕修得特别大。

在澄城茨沟以北的乡村,随便走进哪家的窑门,迎面便是一张大炕依墙而踞,炕对面靠墙放一张高桌两把座椅,用以招呼来客。再往里才是箱柜、桌凳,或者沙发茶几一类的家具摆设。在我素有的见识里,大凡卧榻之地一般都设在宅之深处。古时称妻子为“内室”、“贱内”,将姑娘家起居之处称作“深闺”,想来都是取了她们日常生活在卧房呆的时间较多之意。所以,当我第一次走进澄城乡村人家的时候,还曾经为那户人家里炕的位置而纳闷不已。后来去了不同的乡村几户人家,都是进门一个大炕,这才知道炕修在进门处是澄城民居之一大风俗。

尽管如此,仍然觉得把炕建在门口有点别扭,甚至觉得一进门就把有点隐私意味的起居之地示于客人,简直就是一种不礼貌、不文明,与我们国人素有的文雅、含蓄、内敛的礼仪传统和品性不大合拍。后来,在澄城呆的时间长了,对澄城的风土人情有了一点了解,倒觉得澄城人把炕建在窑洞进门处的风俗实际上突显了澄城人特有的性格和品质。一个说明澄城人勤劳。炕建在进门处,一早起来人就不能睡懒觉。农忙时节不说了,人人都忙着干活,天不亮就下地了。农闲时就难说,一大早就可能有邻家的男人或女人来借个针头线脑,或者说几句听来的闲话,你若在炕上还蒙头大睡,怎么招呼人家,即便家里有人招呼,你睡在那儿也多少有点不雅。从这一点来说,澄城人把炕建在窑门口正好应和了我国“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古训。无论忙闲,起个大早寻活儿干去。

澄城人的勤劳不一定因循于此,我想应该关乎于此吧?再一个说明澄城人实诚。你想,一般轻易不让外人进入的栖身之所在澄城人的家里却一脚就踏了进去,那澄城人还有什么隐晦的,有什么需要遮掩的?和澄城人打交道还有什么可提防的,有什么不可以以诚相待的呢?这不仅让我想起前几年有人写过一首名为《澄城老哥》的歌词,里面有几句话:吃就是吃,喝就是喝……虽然没有明确表达澄城人家炕在门口这一民居特色,但绝对包含了“睡就是睡”这种豪爽、坦然的意味。据说“澄城老哥”这个称谓在澄城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最早就是从外界对澄城人勤劳朴实诚信的赞美得来的。这样,澄城人把炕建在窑门口这一居住习惯也给“澄城老哥”的意思做了客观真实的诠释。这几年,澄城官方在向外宣传推介澄城时,也经常把“澄城老哥”这个历史悠久的称谓作为一种蕴含澄城人优秀品质的人文品牌广为传颂,吸引投资。其实,如果能让客商到澄城农村百姓家里亲身感受一下澄城土炕的民居风俗,对澄城人勤劳诚信的品质就能知其一二。

再说澄城的炕之大。这里的炕一般长宽分别在4米和3米左右,一溜排睡六七个人没有问题。炕上铺彩色格子或条形图案的粗布床单,炕角处摞一沓被子,用布单自上而下罩得平是平,立是立,有棱有角,展如刀切,使收拾得干净利落的炕面更显得宽敞齐整。过去的年月不讲究计划生育,哪一家没有六七口乃至十几口人,而日子又不够宽裕,住房也宽展不到哪里去,睡觉一家人要挤在一个炕上。这不仅让我想起那句“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话来。尽管这句话现在常常被人们当作西部人容易自满、固步自封落后思想的典型表现,但是客观地想想,在那样的年月,“老婆娃娃热炕头”是多少农民百姓期盼的理想生活啊,而能够真正实现那种理想的又有几户人家?

历史的车轮碾平了曾经的贫苦和艰难,今天的农村,一个家庭两代人乃至三代人加起来能凑到六七口的也没有几户了,而且住房也宽松了,谁家没有两孔窑、几间平房?但澄城人箍窑盘大炕的习惯仍然没有改变。炕上虽然都铺满了被褥,但睡觉只占一半,另一半放置衣物被褥。农闲的时候女人们就坐在大炕上剪剪鞋样,衲衲袜垫儿,做针线活。新建成的澄城博物馆里就有一处反映澄城大炕这种乡村居室风貌的实物场景。一张大炕上用蜡像做的婆媳孙儿三个人一个纺线,一个剪窗花,孩子正在向炕头的窗上贴窗花。虽然没有窑洞的背景,难以显示炕在门口的特色,但对炕的宽大表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冬天,炕洞里煨着麦衣子,炕上天天都是热乎乎的,没事了一家人坐在炕上说可说可不说的话,聊着无拘无束的天,外边是天寒地冻,窑里是其乐融融。有邻居来串门,先把手往被褥底下一塞,说“哎呀,炕美的太”,经不住主人家劝说,也上了炕胡说乱谝。

如今,随着农村生活日益现代化、时尚化,澄城大炕似乎只有老年人青睐,不少年轻人都喜欢住平房,即使在窑洞里也不盘大炕了,结婚都要买席梦思一类时兴的卧床,但是澄城大炕所体现的澄城人勤劳朴实的品质,以及它曾经承载的贫苦和艰难不应被忘记。(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