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筝
秦筝所指有两说,一为乐器称谓,因发源于秦地,史称秦筝,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是陕西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弹拨乐器;二为秦地的筝乐,即具有秦地风格的筝乐艺术。
古筝的称谓出现的很晚,由筝乐名家梁在平先生于1939年在其编写的筝谱中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家约定俗成称其为“古筝”,目前也是筝这一乐器的学科名称。而秦筝一词,大家目前的认知可以理解为是陕西筝派,或者是秦地风格的筝乐。
秦筝采用丝弦,每弦置一柱,移动柱位可调节音高。筝的音响边框用红木制成,面板以桐木制,呈拱形。筝在演奏上左右手分工十分明确,俗话说:右手主音,左手掌韵;音务珠圆,韵求气贯,左右配合,音韵并茂。秦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同时它还是一种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乐器,传播到不同的地方便会与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如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等等,都深受大众喜爱。
筝乐发轫于秦,早在唐代,当白居易慨叹“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的时候,长安城内却出现了“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繁荣景象。然而,就是这个造就了古筝音乐昔日辉煌的以西安为“首府”的三秦大地,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筝乐居然濒临绝响的境地。于是,著名秦筝教育家、演奏家周延甲先生提出了“秦筝归秦”的理念。
所谓“秦筝归秦”,应该包括培养秦筝新人、搜集传统曲目、研究秦筝史论、创作秦筝新曲等诸多方面系统工程。而这一工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应是新曲创作。秦筝归秦,就是要其鼓秦风、发秦声。
秦筝的音色悠扬、典雅,从2700多年前发展至今广为流传,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秦筝由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6年1月9日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延甲(1934年6月―)秦筝教育家、演奏家,山西省闻喜人,汉族,教授。曾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