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鼓节,既是祭祀0、迎接春天、祈祷丰收的节日,也是人们联欢娱乐、交友寻偶的节日。二月,当南皋河两岸的山野新披片片翠绿、粉红桃花点缀褐灰色山野的时候,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的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过他们苗家独特的节日――翻鼓节。
翻鼓节是由鼓藏节演变而来的。每年春、秋各过一次。除了个别村寨在每年农历正月、九月猪(亥)或狗(戌)场天过以外,都是在农历二月、九月的猪(亥)、牛(丑)或龙(辰)场天过,节日内容为:祭0、宴亲友,跳踩鼓舞、斗牛、唱歌、碴河比赛等娱乐,节日要过3天。
传说
翻鼓节跳木鼓舞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每年正月,人们都要上九重天和0一起过节,吹芦笙跳木鼓舞十二天才回来,这样0们才快乐。后来出现了很多的妖魔鬼怪和害虫作恶,人们被灾祸病疫、饥荒闹的不得安生,还发生了虎妖趁大人上天踩鼓时来吃掉小孩的悲剧。氏族长老告当向0诉说请求帮助。天上的祖公就将威力无比的木制天鼓,送给他带回凡间镇妖驱邪。天鼓有有九庹长、七抱粗,告当他们扛也扛不起、拉也拉不动,他们在众多鸟兽帮助下,想方设法把天鼓移到天河里慢慢拉回家乡。
等拉到寨边的河滩上时,已是农历二月第一个猪(亥)日了。乡亲们架起天鼓,咚咚咚地敲起来,妖魔鬼怪害虫们立时死的死逃的逃。人们高兴得接连跳鼓唱歌欢庆了三天,还把0也从天上请下来,与子孙后代们一起饮宴同乐。祖公临走时,吩咐把鼓藏进山洞中,每年二月都要翻出来敲一回,跳木鼓舞一天,就会吉祥平安。这年果然风调雨顺,万物繁荣,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九月秋收结束,乡亲们为了感谢0保佑他们获得了丰收,又隆重祭祀0,过节一天。从此兴起了每年二月和九月的翻鼓节。由于天鼓太大太重,翻鼓进出山洞很不方便,后来人们就改制为小木鼓,也不再藏于山洞,而是放在家中了。鼓头为了去抓鱼祭祀祖先,要翻过好几座山才到自己家的田里抓到所需的鱼。
节日前一天,鼓头要在自家的田里去抓鱼,如果没有就要到河里去抓,如果还是抓不到,那只有去向其他人家田里讨要。鱼是祭祀祖先必不可少的东西。
节日第一天即猪(亥)日清晨,各家蒸糯米饭、杀公鸡、煮鱼炒肉,在桌上或簸箕内摆上糯米饭、甜酒、鱼、鸡、肉等祭品,烧香纸,酹酒掐食祭祖。鼓头家里,把同样的祭品摆在木鼓前,鼓头身穿花缎长衫,头戴已抽掉粽粑叶只剩竹篾骨架的斗笠(象征四季如春、风调雨顺),率参加祭鼓的人站立,鼓头念祭祷词,烧香纸酹酒掐食祭木鼓(即0),然后用鼓棒敲鼓数下,仪式结束,接着各家与来客共同饮宴。
下午4时,再次祭鼓之后,一群盛装男女,在鼓头的带领下把木鼓抬到寨脚河沙坝的踩鼓场架起,咚咚达达地敲响起来。此时,在这段水流清澈平静的小河岸边及沙滩上,挤满了本村本乡和来自县内以及凯里市、麻江县等地的成千男女们。他们人人穿戴一新,尤其是那些年轻姑娘们,一个个穿着彩绣与银饰满身、艳丽夺目的盛装,更显得美若山花。
踩鼓场上,首先由本寨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出场,围成圆圈,随着鼓点缓缓地跳起踩鼓舞,然后客寨来的青年男女们才参加进来。欢跳到天色黄昏,便收鼓回寨饮宴。据村中老人说,原来祖传的木鼓,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时期被毁掉了,现在这个杉木鼓是后来重新制的鼓,长1.5米,鼓身直径23厘米,有牛皮蒙鼓面,而这田姓世袭鼓主家承当鼓头职责至今已七代人,约有200年了。
第二天中午起,踩鼓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小商贩们也赶来在场边摆摊设点,卖果什杂物。在深沉悠远、连绵不绝的木鼓声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苗家姑娘和小伙子们围起一层层的舞圈,热情奔放地翩翩起舞。木鼓舞有三步舞和五步舞两种跳法,动作粗犷简洁,古朴典雅,容易掌握,即使是初来乍到的客人,也能看一看就会,参与联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