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苗族舞龙嘘花习俗)

贵州
🎧  听景点介绍

在每年的元宵节,台江县最为热闹的事是舞龙嘘花了。由于苗族是没有文字记载,对于舞龙嘘花源于何时,无从考证;据民间传说,舞龙嘘花在台江县域传承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外来文化与当地苗族文化相碰撞融合的产物。台江县苗族舞龙嘘花习俗活动于每年正月初五至十七举行。2021年,台江县苗族舞龙嘘花习俗获得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要说舞龙嘘花,我们先来说龙灯的起源。传说金龙错播行雨,唐朝天子李世民梦助魏征错杀金龙。后于地府十殿阎君审明,特封金龙于每年正月十五日,在民间收受香火、纸钱。金龙受封后,将水族众将列队出游,由排灯开路带领众虾、蟹、鱼、龟等于人间家家户户驱逐瘟疫,将一切灾难赶出门外,把吉祥幸福留在人间。因此,从唐代至今,民间把龙当作吉祥、幸福的象征,每年在元宵节就用篾条编扎出金角老龙带领用白纸表糊,彩画出千姿百态的水族众将金鱼、龙虾、金龟等花灯,内点蜡烛如活生一般,通宵达旦,尽情玩耍、热闹非凡,给辛苦一年的人民百姓带来无比紫气、安乐、吉祥。据民间传说,清雍正年间在苗疆大地上实行改土归流,在台江建立台拱厅,才流传到台江民间流传了下来。

台江龙灯故事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各类龙制作不一,代表寓意不尽相同,是难得的原生态龙文化的圣地。

草龙:草龙是用稻草编扎而成,用一根编织好的草绳,从龙头到龙尾,把编成的每节龙身串制成整条龙,分别在每节龙身上插上点燃的木香。草龙观赏性虽然不强,但名气最大,民间认为它是真龙,上可通天,故民众敬之。

亮龙亦称节节龙:节节龙由龙头和数节龙身组成,整条龙身用彩布连接,内点蜡烛或灯,明亮透彻。节节龙舞耍时灵活、轻便,可进可退,深受人们的喜爱。据说节节龙源于宫廷的汉族龙。

硬龙:硬龙用3至5条篾条作脊背,用若干竹圈作龙身,连接成整条龙,全长10米以上。舞动时如真龙在翻滚,腾云驾雾,十分壮观。据说,硬龙是当地苗族自己的龙。

据史料记载,古时出龙拜年均在初九,因过去皇帝是九五之尊,民间玩龙要服从于官府,故出龙不得超过初九,须在初九出龙。九也是苗家数字的重叠,表示多的意思。故龙灯这一外来文化,能在苗族地区找到了文化的融合点,而久盛不衰。

农历正月十五,每当拜年行将结束时,由各村寨组织的龙及玩龙队伍,从四面八方云集台江县城,尽情地舞龙嘘花,这也是玩龙最为高潮的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便用当地民间自制的土 花筒,沿街等候龙的到来,一旦龙进入城内、舞龙者高喊“花来了、花来了”,嘘者手持花筒蜂勇而致,点燃自己手上的花筒,花筒发出“呼呼”的喷射声直指龙头、龙身,顿时,火光滔天,犹如波浪,一浪翻过一浪,几十、上百条龙陷入一片火海,围观者人潮涌动,好不热闹!

舞龙嘘花之夜,人称为勇敢者的狂欢之夜。舞者赤身裸体,不怕火花烫伤;嘘者也是勇敢者,不怕追逐的劳累和艰险;观者也是勇敢者,不怕花筒四射,紧追围观。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舞、可嘘、可观,惊险火爆的场面,着实地体现了中华英雄儿女龙腾虎跃的伟大精神。由于舞龙嘘花燃起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之火,活动往往通宵达旦。

正月十七左右,一年一度的舞龙嘘花接近尾声,舞龙嘘花结束都要举行一项隆重的“化龙”仪式。人们将龙带到河边,由巫师或一人口念巫词一番:龙保佑大家在这一年里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希望在来年再保大家吉祥如意,并燃香、杀鸡,将龙烧掉,随即人们将拜年所得的财物买酒买肉聚餐亦称吃龙肉,遂将节日宣告结束。

玩龙在台江苗族地区甚为广泛流行,全县的村寨和一些社会团体,在过去每年正月都要扎龙玩耍和拜年。近年来有的村寨已经淡化,偏远的村寨,大人玩龙已经逐步退出,只有小孩不时的扎草靶龙玩耍拜年。

舞龙嘘花习俗延续几百年来,不断在外来文化与苗族文化相融相生中,发扬光大!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