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苗族吃新节

贵州
🎧  听景点介绍

苗族吃新节是雷山苗族人民的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是苗族历史与灿烂文化的载体。雷山县所有苗寨的苗族同胞,每年都要过吃新节。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临台江、剑河、榕江县,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县,北与凯里市接壤。地处云贵高原湘、桂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县总人口约16万人,苗族人口占总数的84%。雷山县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再量充沛,森林覆盖率60%。雷山苗族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神奇,自然风光秀美。苗族传统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苗族吃新节起于何时,现各村寨的老人们谁也说不清楚具体的年月。据寨老们讲,老前辈们给他们讲了很多关于吃新节起源的传说。相传很古的时候,在一场大洪灾之后,地面上没有稻谷种子了,只有天上的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才有。苗族的祖先姜央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决定派够先(有的称够劳或够里)拿地上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宝兽去调换来了九斗九斤九碗稻谷种。但长臂老太务农不小心碰倒天灯,烧着谷仓,谷种飞回了谷子国。姜央又派够先第二次去换谷种,雷公不允。够先就在谷子成熟的时候,派出狗进入谷子国偷谷种,狗在天桥与天兵相斗后,被打下天河中,狗极力将尾巴露在水面上,浮过天河,带回来九粒稻谷种,够先用原准备换谷种的珍禽宝兽酬谢狗后,用山岭做牛轭,用岩山做犁柱,用石头做犁脚,用山头做犁把,捉来旋风做犁索,架着犀牛、牯牛犁成水田播种,终于使田里长出金灿灿的谷子。古历七月卯日正是取得谷种的纪念日,姜央派够先摘来九九一十八升谷子,剥去外壳,煮了十二锅白米饭,请四方八寨的同族人来聚餐尝新。大家唱歌、跳板凳舞十分热闹,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姜央、够先等头领人物和大家一起商量,都一致同意把这天定为吃新节的起始日。后来有一部分苗族人民由于频繁迁徙,把这个日子记错为古历六月的卯日过。就这样,苗家人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迁到今雷山县境定居后也世世代代过起一年一度的吃新节来。

苗民迁入雷山安居不是一批迁入而是有先有后从数条路线迁徙来的。因而各个苗寨过吃新节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是在农历六月或七月(也有八月)的某个卯日里举办。雷山县所有苗寨的苗民,每年都要过吃新节,节日一般持续3天,以西江千户苗寨吃新节为例,每年要过两次(别的苗寨只过一次)。第一次是从“开秧门”满五十天后,稻谷孕穗,逢卯日就过。第二次是在又过五十天左右,谷穗渐熟,逢卯日过。过节前,家家户户里里外外打扫卫生,筹办食品,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过节。过节第一天,家家男家长提着大红公鸡,带着孩子来到自家田边祭祀“天神”和“田神”,并念念祭词,邀请祖先神灵归来过节。祭毕,扯上3至5棵秧苞,带着孩子回家杀鸡过节。或者不到田边祭祀,也可从田中扯来一些壮实的水稻秧苞,拿几根打成结后放在堂屋的香火台上供,又拿几根白嫩的谷穗放在糯米饭上,并杀鸡、杀鸭、杀鱼、做甜酒等,傍晚拿来祭天神、田神和历代祖宗。有的还敬桥、敬岩妈、敬花树等。目的是盼望和祝贺丰收、保佑全家人和亲朋好友幸福安康。下午,新出嫁的姑娘也背着孩子,挑着鱼、肉、酒等礼品回娘家过节。未过节的苗寨甚至异族的亲朋好友也被邀请来过节,也少不了带些礼品来。傍晚,宾主共同过节时,由男性家长盛上两碗糯米饭,上面放着秧苞,点上几柱香,斟上几杯酒,摆上鸡头、鸡肝、鱼、糯米饭等祭物祭祀天神、地神田神、水神和历代祖先,然后宾主饮酒欢聚,缅怀先辈业绩,交流生产经验,疏通和谐情感。入夜,各家各户的中老年人共聚一堂,饮米酒、唱酒歌、飞歌。而青年男女则身着新装分别三五成群相邀到相应游方场上和可开亲的异寨异性青年游方。唱动听的情歌,寻觅意中人。整个村寨飞歌声、酒歌声、情歌声此起彼落,沉浸在欢歌笑语之中。第二天,吃过中饭,男女老少和青年均穿新衣(女性着盛装,但不戴银角帽)汇集到西江平寨街上和芦笙铜鼓场赶热闹场(一般延续一天一晚,过6天后又在这里赶热闹场一天,主要内容是男女青年进行游方,对唱情歌。);有部分男女青年则成群结队,到游方地点(或街上或村边)找可开亲的一群异性游方。男青年也可从本寨到能开亲的邻近苗寨的游方场上寻姑娘游方,觅意中人。通过对歌和交谈,如果互相爱慕和中意,有的约定下次相会的日子,继续对歌,加深感情;有的(曾相会过)甚至互换信物,作为定情。信物有围腰、衣服、手圈、银项圈等。衣服一般是互换,如果女方拿出手圈或项圈等贵重物品,男方要拿出相当于这些银饰价值的钱来送给对方。游方,是西江吃新节中最活跃最吸引人的活动,特别是在晚上,人数众多,通宵达旦,幽扬婉转的情歌,此起彼伏,令人流连忘返。第三天,唱着一首又一首的惜别飞歌,将客人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客人消失在对面山路上。男女青年则在路口,在山坳上唱着《惜别》情歌依依惜别。

雷山苗族吃新节属于一种健康的风尚习俗,是苗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载体,涉及社会、两种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内容形式上包涵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三种。它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规范体系,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从祭祀性的内容看,苗族是一个非常崇尚祖宗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农耕民族,在吃新节里,人们祭祀天地,尤其是使苗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田土、水、森林等天体、山河木石的神灵,期盼给本民族世世代代以保佑,使苗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生产方面来看,体现在吃新节是选在农业劳作的闲暇时举行。吃新节一方面是祝贺农作物的良好长势,祈求天地人和,使农作物获得好的收成。一方面是在劳作闲暇里给青年男女创造一个谈情说爱,寻觅未来意中伴侣的机会。从娱乐性方面来看,雷山苗族人民利用农业生产的空闲时节来举办斗牛、斗鸟等活动,其中最惊心动魂的是牯牛角斗争雄的活动。苗族人民以这种形式展示了自远古以来所形成的敬佩、钟情牯牛的苗族农耕习俗文化。

近年来,在外出打工潮的冲击下,不少男女青年不是上学就是进入外地打工谋求生路。因而雷山各苗寨的苗民在吃新节中的那种倡导婚姻自主、自由恋爱的古代群体式的游方形式也逐渐消亡,从而使吃新节缺失了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多数男女青年的走出,使现今节日中缺少了往昔那种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参与人数众多的尤其是赶热闹场男女青年各自三五一群的游方吟唱情歌场面不见了。(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