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九下�P

福建
🎧  听景点介绍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土话叫“廿九下�P”。翔安人形容和描绘生活过得滋润就说“日日正月初一,顿顿廿九下�P”,可见翔安人何等期盼这一夜。

为了这天这夜,人们从十二月初二就开始扦囤,扫除椽檩房瓦墙壁的蛛丝尘埃,擦拭整理家具杂物;备办年货、添置家具,缝制新衣;家家户户还要蒸糕炸枣,蒸的是发糕,祈盼来年“发”家致富,炸的是大圆枣,祈求家庭大团圆。

二九下�P最忙碌的还是妇女,她们天蒙蒙亮就起床漱洗梳妆,准备供奉天公。敬完天公,又祭土地公,接着就是炖肉、“炸料”、炒菜祀敬祖宗。下午还要祭敬牲畜栏的“厩公厩婆”,傍晚还要敬孝“门口祖”……把阴界的各路神仙、先祖、鬼魅一一祭敬个遍。还要“捞”一碗白米饭垒得又高又尖,在上面插一束红纸糊制的春花,意为有余粮过年。这碗饭要一直保留到来年正月初四“接神”时,掺入煮油饭,敬奉土地公。有的还要用心选购小巧玲珑的菠萝来摆设,表示兴旺的到来。

最隆重的要算晚餐时一家老小“围炉”吃年夜饭,表示家庭和睦团聚。平日里兄弟妯娌之间有什么磕碰,吃了这饭就不记仇,所以俗话说“打一千,骂一万,廿九暝,吃顿饭”,远近外出工作的人都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如果家庭成员外出无法回来聚餐,也应在桌子上摆一套餐具。即使家里养的狗,也要给块肉吃,俗语说:“廿九下�P,做狗也要吃一块肉。”

庶人也懂“居安思危”。阖家男女老幼欢天喜地度佳节时,人们也警惕藏在阴处的妖孽伺机作祟。因此,除夕夜的许多活动都与此有关。

“围炉”过后,孩子们最急切的是等长辈给压岁钱,翔安地区称“灯猴镭”,这个习俗有典故。古时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他们怕“祟”(身黑手白的小妖)来害孩子,就逗小孩玩。孩子用红纸包八枚铜钱,拆开又包上,包上又拆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守护。半夜里一阵狂风吹开房门,吹灭灯火,黑矮的小影伸出白手摸孩子的头,孩子枕边迸裂出一道闪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之夭夭。原来,这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帮助孩子吓退“祟”。因此,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祟”与“岁”谐音,后就讹作“压岁钱”。

“灯猴镭”与“压岁钱”异曲同工,“灯猴鬼”是让人讨厌、专与人作对的小妖,爱向玉帝打人间的小报告,专干吹熄灯火之类偷鸡摸狗的事。“灯猴镭”是避邪的,用来吓跑“灯猴鬼”,保护孩子长得快。

“滥蚶、炒豆、烧灯猴、放联炮”也有典故。传说远古时候,每到除夕,“年”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为了赶跑年,人们就想出了一个方法,这一除夕,“年”一进村,听到“滥蚶”的“哗哗”声、“炒豆”的爆裂声,看到“烧灯猴”的冲天火光、“联炮”炸开时连续不断的炸响和火花,那“年”受到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和火光的惊吓,逃得无影无踪,再也不敢作恶。

除夕夜灯火不能吹灭,要彻夜通明,说是给老鼠娶新娘用的。其实,在这难得的最后一个夜晚,人们不愿意像平日那样不知不觉地溜过,都通宵达旦,期待那“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的时刻,新年的降临。这就是“守岁”,也是有来头的。前边提到的“祟”,专门在除夕夜危害小孩和老人。趁着黑灯瞎火,出来作“祟”:遇到熟睡的孩子,就伸手摸小孩三下头,小孩吓得哭出来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痴呆的傻子;遇到熟睡的老人,就进入老人的“梦”,把老人引上阴间地府,让老人醒来后净说胡话,成了浑浑噩噩的疯癫或植物人。因此,除夕夜里,青壮年人要点灯团坐不能入睡,为父母安康、孩子平安“守祟”,传为“守岁”。信息来源:翔安区人民政府(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翔安区人民政府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