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坝攻鼓子

甘肃
🎧  听景点介绍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队黑色的古代武士,黑衣、黑裤、黑靴、黑幞头,身背羊皮长鼓,手执枣木鼓槌,在一阵由轻而重,由缓而急,初似铮流泉,渐如惊雷奔电的隆隆鼓声中起舞,那整齐划一、沉着稳健的步伐,那一往无前、冷峻刚毅的神情,那力贯千钧、震人心魄的击鼓动作,还有那忽而如雁翎般展开、忽而如长蛇般疾冲、忽而旋走太极、忽而列成方阵的进退变化,把人们带进了-的古战场,如闻刀枪撞击,铁骑突奔,如见浴血奋战,出生入死[CD1*2]这就是被称为西部鼓魂的凉州四坝滚鼓子。

滚鼓子是流传在凉州北乡一带尤其是四坝乡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据说这是一种古代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四坝乡农民不断挖掘整理这一民间艺术之花,革古鼎新,代代相传。四坝滚鼓子,与一般“腰鼓”、“扇鼓”、“太平鼓”的风格迥然不同,从它的化妆到表演,都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美感,具有强烈的西部特色。滚鼓子的表演特点是打起鼓来要手到、眼到、神到,仪态潇洒,干净利落,稳健大方。它的基本打法可以用四句口诀来概括,即“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前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它一般由数十名到上百名精壮汉子组队表演。每年正月闹社火时,乡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走乡串户进行表演,有时还要进行鼓子表演,叫做“会鼓子”。“会鼓子”的场面十分宏大壮观,每队鼓子都有一个领队指挥,几十队、甚至上百队鼓子汇在一起,由数十面大鼓配合掌握节奏,外加锣镲烘托气氛。几百人同敲一个鼓点,同走一种步伐,游走变化,配合默契,进退开合,和谐统一,形成一种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气势,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与鞭策,令人奋发,催人奋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对滚鼓子这一民间艺术之花进行了不断地整理和改进,使之逐渐完美,表演质量稳步提高,屡获殊荣。1955年,四坝滚鼓子队赴京参加全国民间舞蹈调演,获优秀节目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又先后应邀参加了全国第四届艺术节和丝绸之路节、酒文化节、-会等节会的文艺表演,因风格独特、气势恢宏而获奖。1990年4月,甘肃电视台拍摄电视艺术片《西部之舞》,滚鼓子作为重点节目之一被介绍到国内外,从此,声名大振,被称为西部“鼓魂”。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