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梯玛神歌

湖南
🎧  听景点介绍

土家族梯玛神歌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间文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梯玛活动中一种用土家语演唱的古歌。“梯玛”是土家语音译,“梯玛”既指土家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又是巫师的土家语称呼,即“敬神的人”。土家族梯玛神歌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土家族聚居区,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浓郁,对土家族人文社会影响深远。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土家族梯玛神歌格局宏大,篇幅浩繁,是一种吟唱式的长篇史诗,对土家族的历史、民族的迁徙、天文地理、信仰禁忌、宗教哲学、生产劳作、生活习俗等,都作了宝贵的记述。它以土家族民间祭祀仪式为载体,世代心口相传。它集诗、歌、乐、舞为一体,表现出土家族广泛的历史内容和社会生活内容。

“梯玛”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是沟通人神之间的神秘使者。他既能向神表达人的祈求,又能向人转达神的旨意;既是神的代言人,又是人的代言人。但是由于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无论梯玛代人求神还是代神传言,都只能用语言表达而不能用文字陈述。因此,梯玛神歌一直以土家语为媒介,在世代土家人中心口相传。这样,掌握这门知识和技能的梯玛,在土家族中占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在古代,梯玛可以参与部落的重大问题的决策,用他们所通晓的占卜术,为部落预测吉凶祸福;并用他们独特的巫医巫术,为部落人祈福祛灾,驱病避邪,从而受到人们的尊重。梯玛有权调解民间纠纷,有权干预民间婚丧大事,男婚女嫁必须得到梯玛许可。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梯玛的权力虽然日渐削弱,但在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仍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梯玛神歌在吟唱时,以土家语为主要表述语言,在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采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修辞上有比有兴,词汇丰富,想象奇特,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演唱时有唱有吟,有对唱有合唱;既有深沉、忧郁的古歌,也有轻松、欢快的盘歌;既有抒情、哀婉的祈祷辞,也有风趣、滑稽的玩笑话。

梯玛神歌以舞贯穿始终,其舞,有豪放者如《开天辟地》,有潇洒者如《坐马》(起马),有缠绵者如《解钱》(摆和事钱),有粗犷者如《大赏兵》(赏众),有风趣者如《选男选女》(拜男拜女)等等。由于梯玛在舞蹈中的主要舞具是铜铃,故称之为“八宝铜铃舞”。其形式有梯玛单独表演的“独舞”,亦有陪神、香倌随之唱和的双人舞或三人舞,是有表有叙、亦歌亦舞的长篇舞蹈诗。

梯玛神歌是土家族舍巴日活动中演唱的一种民族古歌,在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采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修辞上有比有兴,词汇丰富,想象奇特,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梯玛神歌是一部丰富的土家语辞典。土家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全国土家族人口已达800多万,而真正能讲本民族语言的不足16万人。流传在湘西龙山洗车河流域的梯玛神歌,大部分用古老的土家语演唱,保留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土家语词汇,是一部口传的土家语“活词典”。从这些古老的土家语中,我们可以研究出许多颇有价值的土家文化。

梯玛神歌是一部土家族的“精神法典”,在娱人娱神的法事过程中也起到了抑恶扬善、劝人为善的作用。在梯玛法事中多次反复出现捞魂、赎魂、造魂等情节,而且还臆造出大秤称人山、大斗量人山等衡量善恶、惩恶扬善的鬼域,制造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戏剧性氛围,以此向恶者提出警示,实现抑恶扬善,劝人为善的目的。道德约束功能。梯玛具有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的原始宗教色彩。这种宗教性的信仰产生一种约束力,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取向产生深刻影响。祖先崇拜孕育了土家人崇祖孝亲的传统美德,而自然崇拜则使土家族地区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和良好风尚。

土家族梯玛神歌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现象,从形式到内容及风格上都与土家族摆手歌迥然有别,泾渭分明。前者由掌坛梯玛主唱,由替帮梯玛及陪神、香倌帮唱,主要用于服司妥、杰洛方、宋姆妥等“梯玛日”仪式中;土家《摆手歌》仅仅只用于摆手活动。在土家“舍巴日”中亦有梯玛为摆手赛会掌堂,如龙山县靛房镇百型村的老梯玛田景银老人,既会唱《梯玛神歌》,又会唱土家族《摆手歌》。

由于梯玛神歌附着在梯玛的祭祀活动之中,与其相关的器具有八宝铜铃、司刀、牛角、卦、法衣等法器。

2006年,土家族梯玛神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