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子栏村藏族传统文化

云南
🎧  听景点介绍

奔子栏村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南部金沙江西岸的奔子栏镇,海拔2108米。全村258户,1816人。人均耕地面积0.84亩,人均年收入870元(2003年)。

奔子栏历史古老。唐宋时期,奔子栏为西南入吐蕃古道,是由滇入藏“茶马古道”的咽喉之地。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开始,清军入藏,随着军、工、匠人、找矿的汉人迁入,与藏族通婚,繁衍子孙,至今在奔子栏已传若干代。奔子栏在藏语中叫“公仔拉”,意为“美丽的沙坝”,后音译为“奔子栏”沿用至今。

奔子栏村既有山地河谷,又有高寒山区,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村中有古树名木。村庄依山傍水,金沙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附近有神山“日尼巴乌”、“布雍学布”,水边寺、村子和周围有白塔和白塔转经殿,传统宗教文化色彩浓郁。村寨聚落格局基本保持传统风貌,民居建筑保存完好,碉楼式木结构建筑占99%以上。绘制于清代的奔子栏佛塔殿壁画为第六批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壁画共3组,总面积270多平方米,技艺精湛,保存完好。奔子栏地处滇藏要道,国道214线穿村而过,交通极为便利。

奔子栏有5个自然村,每个村都有社团组织“古瓦”,每年的佛事、祭祀、朝拜山神等活动都由“古瓦”负责操办,人人信仰藏传佛教,佛教、苯教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习俗完整,如建房习俗包括择地、选材、建房、进房、斋戒诵经等过程,有一整套祭祀礼仪。每年新年由“仓巴”(主持祭祀者)组织村社进行各种祭祀山神、地神、社神和朝拜神山等活动。婚丧和节庆习俗严格遵循传统方式。丧葬有土葬、水葬、火葬、塔葬、-等多种形式。

该村是1999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政府命名的“传统艺术特色之乡”,传统民间歌舞种类多,流传广泛。民歌有山歌、劳动歌、风俗歌、儿歌、情歌、猜调等。音乐旋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曲调大都高亢嘹亮。舞蹈有锅庄舞、弦子舞、情舞和宗教舞蹈等,多为演唱与舞蹈相结合。奔子栏锅庄舞非常盛行,舞蹈动作幅度较大,舞者下身坠地,上身飘逸,动作变化多样,稳健豪放,刚柔兼备,表演自如潇洒,包容了藏区锅庄的各种特色,有极高知名度。情舞是一种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相聚时的歌舞,男女随音乐唱腔排成两排面对面起舞,双手舞动长袖,节奏欢快,刚劲有力。

传统体育娱乐活动包括牛拉力“格吾”、掷石饼“落叫”、斗牛、摔跤、爬山、抱大石比赛;踢毽子、双人模拟斗羊斗牛、老鹰抓小鸡、模拟钻山洞、翻煎饼等。

重大节日有春节、阴历七月十五转神山节、阴历八月燃灯节、-十月二十五日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圆寂的祭日等。春节在藏语中称“洛色”,意为新年,节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二十五,朝拜神山,祈求平安吉祥,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进行苯教祭祀活动,感恩佛祖、山神赐给人间吉祥幸福、平安快乐。节庆中以春节最有特色,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奔子栏藏族妇女服饰色彩鲜艳协调,典雅端庄,一般穿藏族传统服装,佩戴镶有珊瑚、玛瑙、绿松石、海贝化石等的金银饰物。男子亦穿传统服装,服装上不镶动物毛皮,不佩腰刀,充分体现了奔子栏人保护生态、关爱自然的美德。

民间文学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奔子栏现存的神话故事、歌谣、谚语等多为口头流传。民间藏医药普及,藏式壁画技艺高超。有完整的酿制藏族青稞酒技艺,木碗、糌粑盒、酥油盒、木杯、木碟、木盘、藏式折叠桌等木器制作工艺精美,远近闻名。传统手工业中,手工纺织较有特色,包括搓羊毛线,织氆氇、牦牛毛毯、羊绒毯和藏式腰带。根据雪域特殊环境推算四时节令的-,至今仍沿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