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秧歌
蔚县秧歌,亦称蔚州梆子、蔚剧,它产生于蔚县,流行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晋北地区,并远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旗县,是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的一个地方剧种。蔚县秧歌早期是用“训调”(民歌)演唱,以“两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常在农村“社火”中演出。
蔚县秧歌的剧目约二百余出,有《回龙阁》、《打瓦罐》、《八卦》、《下山》、《卖豆腐》、《借冠子》等,且《打饼》、《捉虎》等剧目鲜见于其他剧种。山西梆子流入河北,蔚县是主要通道之一,蔚县秧歌深受其影响,不仅吸收了梆子的袍带大戏,并且借鉴了梆子的音乐体制,在唱腔中产生了由梆子腔演变而来的各种板式。蔚县秧歌的唱腔是由[头性]、[二性]、[三性]、[介板]、[滚白]五种基本板式和[导板]、[蹲板]等辅助板式,以及附属于某些基本板式的特殊腔儿组成。“训调”的句式结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句组成的单一乐段,同一“训调”可演唱多段唱词,呈分节歌形式,今存二十余种。其前奏与间奏过门采用打击乐或打击乐与弦乐相结合的形式,唱腔节奏可分为慢板、中板、快板三种类型。蔚县秧歌文场由板胡、笛、三弦等乐器组成,武场由板鼓、大提锣、铙钹、小锣等乐器组成。蔚县秧歌中作为伴奏使用的曲牌有丝弦曲牌约二十首,唢呐曲牌约十首,绝大部分是借用晋剧、山西北路梆子、河北梆子的曲牌,具有本剧种特点的为数不多。锣鼓点共有七十余种,常用的约有二十余种,由开唱锣鼓和伴奏动作锣鼓两部分组成,也多是由梆子腔剧种移植而来。
蔚县秧歌行当齐全,分红(老生)、黑(又分大花脸、二花脸)、生(小生)、旦(又分青衣、小旦、刀马旦、破脸旦)、丑等行。小生与旦可唱“训调”,红唱“训调”较少,黑则不唱“训调”。梆子腔类唱腔,除黑有特定唱腔外,其他行当唱腔结构大致相同。蔚县秧歌用蔚县方言演唱,其演唱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发音方法,即中低音区用真音,高音区用假音,加上曲笛、板胡、三弦等主奏乐器,在不影响旋律的同时,均可充分发挥个人演奏技巧,奏出近似复调的即兴乐曲。
做为一个古老小剧种,目前蔚县秧歌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困难,一是后继乏人,老艺人纷纷离世,青年人很少有愿意学习这种声腔、程式都较为古老的艺术;二是由于当今艺术形式的多样化,造成其演出市场萎缩,演出团体大量减少。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