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工鼓锣

江苏
🎧  听景点介绍

工鼓锣又名淮海锣鼓,是流行于江苏省苏北地区广泛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一种地方传统曲艺形式。工鼓锣表演方便,自由灵活,艺人只携带一鼓一锣,摆上一条长凳便可说唱。使用的乐器,一鼓一锣,鼓小如球,两旁有环,宜吊于鼓叉上;锣小如盘。左手敲锣,右手敲鼓。鼓出淮安及沭阳十字镇,锣出苏州。

据艺人口碑,它的形成和大禹治水(史载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被处死东海县羽山)有关,但据有关专家考证,大约在清代中叶,工鼓锣才形成了完整的说唱形式。清同、光年间,在苏北地区极为盛行,不仅声名显著的艺人辈出,而且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以派,争奇斗妍。

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和民主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工鼓锣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各种“艺人救国会”、“艺人集训队”等进步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编唱了《打倒小东洋》、《伪军十叹》、《反扫荡》等新书目,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作用。一些艺人利用特殊身份,亲身参加革命战争。有的为革命光荣牺牲。在淮海战役中,艺人踊跃支前,鼓舞士气,被淮海地区民众亲切地称为“淮海锣鼓”。

工鼓锣属于吟诵类的传统戏曲艺术,其声腔是在海州一带方言的基础上转化而来,带有似唱非唱、说唱相间的特点。唱腔淳厚质朴,说表丰富多彩,活跃在街前屋后,农家场院,极受苏北地区人民群众喜爱。到1985年统计,连云港市灌云县以此谋生的职业艺人就有两百多人。工鼓锣的书目有150多部,其中现代题材的书目约占三成。(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