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卿唢呐

四川
🎧  听景点介绍

长卿唢呐也是在梓潼氐羌土著人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当中产生的。现在已经收集整理的有86首(见附录1:梓潼民间器乐曲目录)。

长卿唢呐分布较广,主要在长卿、南桥、青岭、许州等地流行。内容也比较丰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时至今天,长卿唢呐在梓潼大地广为传演,种类繁多,主要由川剧锣鼓和唢呐演奏,应用在红白喜事,欢庆丰收和节日庆典场合,内容十分丰富。

长卿唢呐的演奏乐器主要是唢呐和锣鼓。分布梓潼且境内。梓潼马鸣的冯伯通,1903年出生于梓潼河心乡牛蹄山村,12岁开始在梓潼、江油、剑阁一带业余戏班搭班,师承戏班内一位姓肖的师傅学吹唢呐,后只身一人在外跑江湖,当吹鼓手,由于有一定天赋,加之勤奋好学,广采博纳,因而在梓潼及邻县都很有名气,青年时能用两个鼻孔同时吹奏两支箫笛,并能吹奏70多支唢呐曲牌,他的徒北40多人遍及梓潼、江油、剑阁等地,十分活跃。他吹奏的风格质朴,有十分浓郁的乡土气息,使用颤音和下滑音自然流畅,风格独具。马鸣的窦成新、龚胜帮二人生长在较偏远的山乡,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薰陶,同时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1979年向当地一民间艺人拜师学艺,唢呐吹奏技巧进步很快,三年满师后即收其北龚胜帮为徒,二人配合默契,久而久之成为一对老搭裆,很受当地人敬重。

唢呐,音色高亢、明亮,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无论用于表现自然事物或者人类的喜怒哀乐,都有其独到之处。在梓潼,唢呐是一种历史久远的传统民族乐器,自明代起已广泛流行,常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以及地方戏曲、歌舞的伴奏,是广为梓潼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一些专业的唢呐手应运而生,他们从具细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成了专业的唢呐手。梓潼的乡村,大到婚娶白事,小到添一头牛添一头猪都得庆贺一下,这一庆贺又都交给唢呐代言。梓潼的唢呐手们大都不识谱,更不懂五线谱,他们的调子全部靠死记硬背,只是他们不笨,跟着师傅学几遍,他们就会记下来,并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

长卿唢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独奏、齐奏、合奏等。非常有特色的是在文昌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文昌洞经古乐,乐器主要是唢呐、二胡、琵琶、阮、古筝、大胡、编钟等乐器组成乐队,在文昌祭祀时演奏,有时还有乐棚。文昌洞经音乐始于南宋,它是谈演诵唱《道藏》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为主要内容的道教科仪乐。在长期的谈演活动中,它受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儒家音乐、宫廷雅乐、民间俗乐的影响,并随用途的扩大,活动场所的改变,谈演内容的增加和演奏形式的扩展,渐至吸收各家之长,演绎成为既有宗教色彩又有民间色彩的民俗音乐。它继承道教科仪音乐的传统,在科仪的表演程序、经赞的诵唱方式、乐器选择、乐队的编制、某些曲调的使用和谈演上,既继承道教音乐,又兼容佛教音乐,还吸收了古代儒家“诗乐”及祭祀音乐的曲调,还广泛利用宫廷“钟、磬、琴、瑟、埙、笙”等雅乐。曲调也兼容了南北朝时的“步虚声”、唐宋教坊曲及词乐、元明清代以来的戏曲、南北曲以及许多民间乐曲和少数民族音乐,终至成为雅俗共赏的一个独特的乐种。其作用是在民间-时怡情益趣,祭祀文昌,仰拜文昌及民间风俗礼仪的普遍唱曲。它的鲜明特点是充溢善良之情,意味高雅内有古朴遗风,还具有颐养身心,陶情健体之功用。

长卿唢呐,活跃于广大城乡,有很强的生命力,为群众所喜爱,是群众生产劳动、生活、娱乐的重要精神食粮。信息来源: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