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水龙
水龙是在盐亭附近县、市、镇乡的广大地区存在的民间龙舞。2009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耍水龙,即舞水龙,又叫“赶旱魃”,旱魃是神话传说中导致旱灾的一种鬼怪,远古人民为了抗旱,祈雨,保丰收盼平安,就始创了“耍水龙”的民俗活动。据传,此种活动源于禹王治水之前,自然界出现旱象的时期,人们就认为是神话传说中的鬼怪“旱魃”在作怪,而唯有水龙能吐水而施甘露滋润万物,由此而生感,设想出“赶旱魃而除鬼怪,舞水龙以求雨水”的民间集体文化艺术形象。在创造、表演、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地和古代传统民俗音乐、舞蹈艺术相融合,便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水龙舞”,这种直接关系民生的道义性,源于民众的生活性,原始性而构成的远古民间艺术始终牢牢扎根在乡民们的心中,口教心授代代相承。
“水龙”主要分布于县域的茶亭、黑坪、石牛、来龙、安家、柏梓和全县36个乡镇,还流传到梓潼、剑阁、江油、南部、三台、绵阳等县。
水龙由龙头、龙眼、龙角、龙尾等九节组成,全是用自然生长在野外的竹子和棕树上生长的棕片,棕丝制作。“棕”和“竹”是水逝即干的利水之物,因此聪明的祖先们便选用“棕”和“竹”做水龙的原料。其龙头、龙角、龙鼻、龙口、龙牙、龙身的龙甲花纹是用棕片、棕丝、棕绳做成。
耍水龙的队伍由数十人至数百人组成,其中9人负责耍水龙,1人扮“旱魃”,乐器组7人,随行高唱“赶旱魃”的群众若干人共同组合而成。舞水龙的9人,各自头包天蓝色头巾,额前系成乌云结式,身穿天蓝色古便装衣裤,腰系天蓝色丝带,脚穿火麻草鞋。旱魃的伴演者身穿火红色的背心衣和短裤、光头、赤脚、脸上画成神话中的恶鬼、红眉、绿眼、血盆大口、嘴上带棕丝做成的“炸”式胡须。耍水龙的音乐是由锣、鼓、钵、哨呐合奏的“闹山河、狮子摇拎、金银钩、上天梯、白玉台、半灯鼓”之类的古典曲牌。
耍水龙是大型的群体活动,至始至终须要群众紧密配合,凡水龙要经过的地方的人们都要预先准备好装满水的水桶、水盆、水缸和喷水专用的竹水枪、泼水用的水瓢等工具,当水龙赶着旱魃经过时,便用装有水的竹水枪和水瓢向着旱魃猛烈地喷水、泼水,并和耍水龙随行的人们共同高唱着“赶旱魃、赶旱魃、赶走旱魃把雨下……”的歌词,当耍水龙的队伍,按预定的路线行完之后,“旱魃”被水龙追逼而跳入水中,其活动才告结束。
2008年5月16日,耍水龙的代表性传承人刘世龙怀着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坚强信心,冒着5.12地震后的危险到龙潭文物保护区进行现场表演、录像、摄影,完成了耍水龙的现场录制工作。
盐亭水龙是盐亭地区唯一生存的民间活动品牌。2009年6月在成都第二届世界非遗节上,接连放映七天,观众仍要求再看,并受到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信息来源:刘世龙(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刘世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