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公园

国内景点
北京及周边
AAAAA
🎧  听景点介绍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亦称“圆明三园”,是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的统称,是清代行宫式御园,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由康熙皇帝命名。“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此。雍正皇帝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8年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仅存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和建筑基址,假山叠石、雕刻残迹仍然可见。在“西洋楼”旧址建有园史展览馆,供人瞻仰凭吊,令人痛定思痛。

景点关联的哲学思想

圆明园遗址公园,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意涵,从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视角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哲学思考。 从东方哲学的角度,圆明园遗址公园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家思想。圆明园曾是皇家园林的极致,象征着权力与繁荣,但其被毁的悲剧,却昭示了盛极而衰的自然规律。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相呼应,提醒人们过度的追求与占有,往往会导致反效果。同时,圆明园的废墟也象征着“空”与“无”的禅宗哲学,空无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孕育着无限可能,正如废墟之上,新的生命与思考正在萌芽。 从西方哲学的角度,圆明园遗址公园则反映了“历史的辩证法”。西方哲学家如黑格尔认为,历史是通过冲突与矛盾推动的,圆明园的兴衰,正是历史辩证法的体现。其被毁,不仅是文明的损失,也是对权力与文明冲突的深刻反思。此外,圆明园的遗址也引发了关于“美与丑”、“文明与野蛮”的哲学讨论,正如尼采所言,真正的美往往诞生于废墟之上,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成为了反思人类文明与价值的哲学空间。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东方哲学的自然规律与禅宗的“空”与“无”,还是西方哲学的历史辩证法与对美的哲学思考,圆明园遗址公园都提供了丰富的哲学素材,促使我们对历史、文明、自然与人类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