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桥摔跤
根据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摔跤运动,至清代这一运动得到极大发展,清廷设立善扑营,摔跤称为“官跤”,达到较高水平。清朝被推翻后,威震善扑营的“官腿”头扑户瑞五爷和宛八爷(宛永顺)在天桥红庙(金钟庙的下院)开设跤馆,收弟子朱六、魏德海、李连峰、沈友三、满广田、宝善林、孙宝才、何生等人。从此,“官跤”融入民间,统称为“掼跤”。 20世纪20年代,宛八爷的徒弟宝善林(1900—1965)在北京天桥设跤场,开创了独特的掼跤模式,以灵活多变、体型优美、解说幽默、文武结合加中幡为特色。掼跤技术的练法强调三盘,技法强调大绊子三十六、小绊子多如牛毛。其演出形式多样,量活(现挂)、灌口、“包袱”不断,说话风趣幽默。比赛规则为三局两胜制,每场必满三跤。 天桥摔跤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表现方式,具有民俗、艺术、体育、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随着老一辈摔跤名家相继作古,跤坛后继乏人,加之没有固定的练功和演出场地,市场运作困难,这一古老技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对它的加强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杨家将传说(穆桂英传说)
杨家将传说展现了一个英雄家族的群体形象。在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刻,杨家将面对强敌挺身而出,浴血奋战,其强悍、坚强和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彰显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穆桂英传说作为杨家将传说的组成部分,表现了一个久经沙场的女性的悲欢和爱憎,传达出广大人民群众对美丽、勇敢的女英雄穆桂英深沉的热爱。杨家将(穆桂英)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极富思想教育意义。 北京市房山区燕山一带的穆桂英传说以母子亲情为主题,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语言简洁、生动、质朴。其间《奶子石》、《养儿峪》、《望儿台》等以母爱为主题的传说尤其珍贵,反映了辽、宋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是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在社会学、民族学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剧烈变化,传承人不断减少,传说流布的文化空间不断缩小,穆桂英传说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必须及时加强保护。
童谣(北京童谣)
童谣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的歌谣,是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一种由特殊群体念唱、传播,具有特殊意义的民谣种类。童谣在我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历朝官修正史及杂传、笔记、小说中不乏童谣的记录。童谣主要有书面、口头两种传承方式,其语言浅显易懂,内容朴实自然,是民间文学艺术的优秀代表。童谣中积淀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 北京童谣表现了各时期北京的城市性格和北京人的思想感情,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感染渗透力强,是可挖掘、可借鉴的宝贵教育资源。 北京童谣按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长辈、父母为教育儿童而编唱的童谣;第二类是描述成人生活、情感、观念、见解的童谣;第三类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或历史题材加工而成的童谣。童谣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等。在创作过程中要合辙押韵,包括双句押韵、句句押韵、每两句一押韵等押韵方式。如《东直门挂着匾》、《大头儿大》、《一园青菜成了精》、《过水面》、《风婆婆》、《金箍噜棒》等。 如今,北京童谣这种反映孩子们童真童趣、对无数人的成长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样式正逐渐淡出孩子们的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唱的耳熟能详的童谣已开始为今天的孩子们所遗忘。必须立即着手保护、传承、发展北京童谣这一民族瑰宝,使之更好地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服务。
地毯织造技艺(北京宫毯织造技艺)
手工羊毛栽绒地毯织造技艺是我国富于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它将羊毛线盘绕起来打成结扣,栽在由经纬棉线交织而成的地毯底基上,以形成高出的绒面。我国以羊毛线编织地毯约始于新石器时代,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地区和民丰县汉墓出土的双股羊毛线栽绒地毯来看,东汉时期地毯编织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唐代宫廷和富豪宅第均铺设地毯。元代,受蒙古族生活方式影响,宫廷设置剪毛花毯作坊等。明清两代,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北京等地的地毯织造得到迅速发展。 地毯的织造技艺包括设计、织造、平活、剪片(用剪刀将平面图案剪成立体状)、洗毯、整理等环节。织毯的羊毛线有的仍采用古代植物染料加以印染。我国地毯不仅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用品,而且大量出口到海外。地毯的图案吸收了古代青铜器、刺绣、织锦、瓷器等图案的特点,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地毯更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北京手工地毯旧称“官坊毯”,又称“宫毯”。织毯技术西汉时由西域传入我国,到唐代,中原地区的地毯织造已大致成熟。元代织毯业兴盛,出现了大规模的织毯作坊。明代官营织毯机构开始织造高质量的官坊毯,入清以后,北京官坊毯的图案渐渐形成多民族色彩、纹样相融合的艺术风格。 20世纪以来,北京宫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00年,北京宫毯在法国巴黎世博会上获得金奖。1920年,北京宫毯作坊已有354家,成为中国地毯的主要产地之一。1956年,公私合营的北京第一地毯厂成立,后与地毯三社合并,更名为“西城地毯厂”,1965年又更名为“北京市地毯五厂”。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北京宫毯出口处于鼎盛期,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的声誉。 北京手工地毯织造技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织毯使用专业设备,即机梁;二是织毯专用工具和量具;三是织毯按传统可分为抽绞地毯织造和拉绞地毯织造两种技艺类型。北京宫毯生产的工艺流程主要由前期准备、织毯成型、美化整理三个工序组成,其特点是:一、图案设计精细,构思完美;二、选料精心,配线准确;三、加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北京手工地毯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宫廷艺术的特色,业内称之为“京式地毯”,并在其基础上向民间拓展,使之既存皇家气派,又有民间韵味。 北京宫毯织造技艺一直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目前受现代化地毯工业的冲击,织毯企业举步维艰,后继乏人,织造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需积极进行抢救保护。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
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的“宏音斋”生产中国民族管乐器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唯一从清朝宫廷中传承下来的乐器制作技艺。清朝后期,贝勒爷吴启瑞制作乐器传习了宫廷技艺,至今吴氏家族五代相传。 吴氏家族遵循传统技艺,保持宫廷风貌,经对木材竹子驯化、掏膛、打眼、调音为艺术家量身制作,并创新了民族管乐将中国民族管乐器制成系列化,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贡献,有较高的民族音乐价值、艺术收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20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大师们将宏音斋笙管乐器命名为“吴氏管乐器”。 该项技艺技术含量高,人才难觅,需要进一步加以保护。
相关主题景区
帕萨尔加德
帕萨尔加德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第一个王朝首都,由居鲁士二世大帝于公元前 6 世纪在波斯人的故乡帕尔斯建立。它的宫殿、花园和居鲁士陵墓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阶段皇家艺术和建筑的杰出典范,也是波斯文明的杰出见证。这片占地 160 公顷的遗址中特别值得注意的遗迹包括:居鲁士二世陵墓、防御台地塔勒塔赫特以及皇家门楼、觐见厅、住宅宫殿和花园。帕萨尔加德是西亚第一个伟大的多元文化帝国的首都。它横跨东地中海和埃及,一直延伸到印度河,被认为是第一个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帝国。这反映在阿契美尼德建筑中,它是不同文化的综合代表。
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是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代革命领袖的纪,念堂,竣工于1977年,建筑内有多处厅室供公众举行纪念活动、缅怀领袖的思想精神与丰功伟业。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平面呈正方形。纪念堂建筑主体由基座、柱廊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基座部分为双层镶有汉白玉栏杆的红色花岗石基座。44根方形花岗岩石柱环抱外廊,柱间距按中国古建筑手法明、次、梢间距离依次递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屋顶为棕黄色琉璃板装饰的重檐屋顶,檐间镶葵花浮雕。建筑整体色调素雅。正门朝北,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堂的建筑装饰大量采用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与天安门广场整体环境氛围相呼应。
义和团纪念馆
邢台威县义和团纪念馆是为纪念义和团运动100周年投资800多万元修建的。它位于邢台市威县县城的义和广场南端,占地40亩,建筑面积5447平方米,是一座融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现代建筑格调为一体的大型建筑物。馆内系统陈列着全面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大型展览。
北京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现有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前门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馆弘扬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崭新手笔。它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艺之道为神,融合雍容贵气的京城之韵,创造了一个您梦想中的茶艺馆。在这里,只有悠闲与宁静,只有轻松与自在,听悠扬的古筝,看精湛的茶艺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享茶中偷来的半日悠闲。 茶馆分为三层,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位于二层的“前门四合茶院”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制;在保留老北京四合院正房原貌的同时,又体现出“北方庄重、南方素雅”的特色,各厢房错落有致、变化多端,是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芳草萋萋、鸟鸣婉转,更增添了茶院的雍容与灵动。三层的演出大厅,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在观看演出的同时,还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三层东侧的大碗茶酒家,是一家以老北京风味菜、特色茶菜、茶宴为主的餐厅。
马本斋纪念馆
民族英雄马本斋烈士纪念馆位于河北献县本斋村北,东西宽60米,南北长100米,占地6000平方米。马本斋纪念馆由展馆、塑像、开旗台、矮墙、大门等组成,纪念馆主体部分采用了伊斯兰风格,纪念馆入口设高大的穹窿,墙面上采用典型的伊斯兰窗及入口穹窿两侧的火焰券柱廊等,进入馆中,拾级而上,使人产生一步步走向高尚之感。
磁州窑富田遗址博物馆
磁州窑富田遗址是全区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教育基地,全区作家协会创作基地,十几个城市中小学的青少年教育、乡土教育、课外活动基地集合科普教育(示范)广泛开展了对磁州窑文化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地方民间文化、多次接待台、港两地青少年交流活动,不断开展磁州窑与其他地方的交流,积极开展宣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利用古窑遗址、古作坊、传统工艺制作弘扬磁州窑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