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秧歌(延庆旱船)

延庆旱船在延庆地区世代相传,历史悠久。据明代《隆庆志》记载:“元宵节用席为巨棚,张灯置会,供神之物较为奢丽、放焰火必三夜而始罢。”其中“太丁”为灯场,“会”为花会,因此延庆旱船作为花会的重要品种,在明代就已经流传开来。在延庆多种地方志记述元宵节活动的文字中,灯场和社火是一并出现的。经过对延庆县东北部香营乡的白河堡村调研得知,该村的九曲黄河灯灯会起于明代中期,已经有500余年的历史。旱船作为灯会的重要内容,其起始时间较早可以追湖至500余年前。

元宵节(九曲黄河阵灯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赏灯活动中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元宵节还会进行一些传统活动:一是“猜灯谜”,这项活动又叫“打灯谜”,最早出现于宋代,活动时悬谜待猜,中者有奖;二是吃元宵,元宵最初称为“浮圆子”,又叫“汤团”或“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多带馅心,在水中煮熟后食用,甘美异常,吃元宵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人们在元宵日结伴行走,或相随过桥,或远赴郊外,象征着祛病除灾,安宁康泰。近现代以来,各地元宵节活动中又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表演项目,使元宵节在传承中有了新的发展。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节日活动各具特色。 九曲黄河阵灯俗俗称“灯场子”,流传于北京市密云县东田各庄村。   明代洪武四年(1371),山西移民将“灯场子”传入东田各庄,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村中刘继华老人保存的九曲黄河阵灯会图谱已有百年历史,图中阵式按周易九宫八卦方位,以富贵不断头的传统图案九曲而成。阵内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加上中宫共有九宫,系模拟古代战阵而成。   每年春节期间,东田各庄农历正月初十开始扎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正式举行灯会,正月十七后撤灯。灯会期间,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灯赏会,走灯阵,看大戏。走进灯阵入口以后,如能顺利地通过连环阵,再从出口返回,就意味着一年顺顺当当、平平安安,故当地有“顺着灯阵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   东田各庄九曲黄河阵灯俗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灯场与花会相结合,二是灯会与戏曲表演相结合。九曲黄河阵灯会带有某种智能游戏的性质,灯阵及其外延的灯会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九曲黄河阵灯俗现已处于濒危状态,密云县已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之进行抢救保护。

相关主题景区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