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非物质文化
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宋代以后“说话”艺术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篇白话小说的形成,为北京评书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利用手势和表情等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还常借助口技模拟风、雨、炮、马等的声响,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评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程式规范,表现出“豪”、“紧”、“动”、“热”等艺术特色。它以“书梁子”、“回目”、“关子”、“拨口”等组织结构,以“赋”、“赞”等描人状物,恰切精当,层次井然。其演述充满口语色彩,风格豪放质朴,热烈明快,说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北京评书的传统书目主要有《东汉演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岳飞传》、《三侠五义》等,这些作品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普及历史知识、彰显传统美德的教育功能,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近现代以来,北京评书业涌现出一大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表演艺术家,袁阔成、田连元、连丽如等。 目前,文艺形式的增加及大众传媒的发展造成社会文化生活的空前繁荣,在此背景下,人们对评书这一艺术门类的兴趣热情被大大削弱了。这种状况影响到北京评书的发展,致使评书从业者减少,曾经辉煌一时的优秀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传承正面临巨大困难,急需有关方面尽快采取措施,着手进行保护扶植。
口技
口技属乔装类杂技项目。口技是演者巧妙运用唇、齿、喉、舌四个部位的运动发声,以及鼻腔和胸腔的共鸣,来模拟鸟鸣兽啸乃至世间万物声响的艺术。 口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述:孟尝君从秦难中逃脱,得益于鸡鸣狗盗的帮助,说明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已有口技艺人模仿鸡鸣报晓的技能,并已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明清以来北京口技大为发展,无论是“明春”当众表演的“学禽鸣”,还是“暗春”在屏帐里模拟世间生活场景的“隔壁戏”都有精彩段子传世。清光绪年间,被人们称为“(北京)天桥一绝”的“百鸟张”学禽鸣丰富多彩,小者有黄鸟、红子、珍珠鸟、凤头额以及麻雀等;大者有百灵、画眉、布谷鸟、啄木鸟、山喜鹊、黑枕黄鹂、白鹳、鹭鸶、丹顶鹤等,能以假乱真,引来真鸟交鸣。还能模仿金鸡报晓、草鸡孵雏、鸽子喷窝、寒鸭戏水等音响,无不惟妙惟肖,具有很高的技艺功力。 近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尹士林(艺名“开口笑”)及其传人周志良(艺名“孙泰”)、周志成等对口技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将明春、暗春、隔壁戏综合运用,从传统的八尺屏障中走出来,登上舞台直面观众表演。在惟妙惟肖模拟其声音的同时,加入了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使口技成为“声情并茂”的表演艺术。孙泰表演的捉蝉、伐木、推小车等表演细腻逼真,幽默动人。他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奖,从而在北京再度引发演练口技的热潮。牛玉亮、牛玉明等在继承北京口技优良传统的同时拜周氏兄弟为师,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摸索口技发声和运气的科学规律,总结出“循环运气法”和“循环发声法”,为口技的运气和发声开拓了更广阔的气源和声域,进一步丰富了口技表演技法,给观众视听俱佳的艺术享受。 如今电子音响日新月异,传统口技备受冲击,传人稀少,技艺流失,对于原生态口技的保护尤为紧迫。
昆曲
2001年5月,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自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年至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年至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麦西热甫
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民族中间,流传着麦西热甫。麦西热甫是维吾尔人民文化传统的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完整的麦西热甫活动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和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头文学、饮食及游戏。维吾尔木卡姆是此项活动中最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它将歌唱、舞蹈和娱乐结合在了一起。麦西热甫既有“法庭”的作用,也是“课堂”,在这里司仪调解冲突,并且维持道德标准,人们还可以在这里学习了解他们的传统风俗习惯。了解其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的司仪、参与活动的表演名家,以及参加活动的全体维吾尔人,是麦西热甫的主要传播者和继承者。然而,麦西热甫的生存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威胁,诸如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转变、民族的与外国的影响,以及涌向城市工作的年轻维吾尔人的迁移。活动的发生频率和参与人数在日益缩小,而理解麦西热甫的传统规则和丰富内涵的传承人的数量已经从数百人急剧地减少到几十人。
京剧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京剧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剧本则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韵律的严格规则而创作。各剧目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生活的故事,在娱乐的同时也传递信息。音乐在京剧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可以设定演出的节奏、营造出特别的气氛,而且还可以塑造人物并引导故事的进展。如“文场”使用管弦乐器,像音质高亢的京胡和长笛,而“武场”则使用班鼓、大锣等打击乐器来烘托。演出的特点是演员表演公式化与象征风格,这些都是通过既定的手、眼、身、脚动作编排来实现的。传统上舞台布景和道具保持在最低限度,但服饰华丽,脸谱夸张,并用简洁的符号、颜色和图案来描绘人物的个性与社会身份。京剧主要是在师徒之间进行传承,徒弟通过口头指导,观察和模仿学习基本表演技能。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为提线木偶与掌中木偶两种。自公元十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其表演技法精湛、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丰富、偶像造型艺术精美绝伦,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成为当地社区民众珍爱的表演艺术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福建木偶戏表演技法复杂,年轻人学习、传承意愿下降,福建木偶戏后继乏人。从2006年开始,相关社区、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围绕培养传承人的主要目标,制定了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计划实施四年来,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培养新一代木偶戏从业者,提高福建木偶戏的存续能力;通过整体性保护,培育潜在的木偶戏从业者及欣赏者,改善福建木偶戏的生存环境,有效促进了福建木偶戏的保护传承。
相关主题景区
乌尔比诺历史中心
马尔凯大区的小山城乌尔比诺在 15 世纪经历了文化繁荣,吸引了来自意大利各地和其他地方的艺术家和学者,并影响了欧洲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由于 16 世纪以来的经济和文化停滞,世纪以来,它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外观。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及其三面环绕的山丘组成,自 9 世纪以来,一直为著名诗人、学者和艺术家提供灵感。它包括众多寺庙、宝塔、亭台楼阁、花园和观赏树木,以及堤道和人工岛屿。这些新增设施是为了改善杭州市西部和长江以南的景观。
泰山
神圣的泰山(“山”意为“山”)近 2000 年来一直是帝王崇拜的对象,那里的艺术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它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灵感源泉,象征着古老的中国文明和信仰。
李少春纪念馆
李少春纪念馆由著名戏曲评论家和建筑专家策划和主笔。在筹建过中,多次征求了李少春亲属的意见;两次邀请数十名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内知名戏曲评论家、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莅临指导;先后到十余个省、市考察,拜访了专家学者、知情人、合作者等,多方征集建馆、布展资料,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于 2006 年11月4日李少春诞辰87周年之日剪彩开馆。李少春纪念馆坐落在霸州市区益津中路,由贵宾厅、展厅入口和古典小戏楼三部分组成,总面积3000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