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
北京蒙镶技艺

北京蒙镶技艺,北京市东城区传统技艺。 蒙镶是一种传统的金属錾刻工艺,起源于中国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蒙镶金属錾雕经元、明、清三代民族文化融合而发展成熟,是蒙、藏、满、维等民族金属工艺与汉族金属工艺结合而成的特有北京金银器。 清顺治九年(1652)起,蒙镶金属錾雕因北京、承德等地大量建造喇嘛庙而兴盛,作品多为皇室贵族或宗教礼仪祭祀所使用,成为皇家工艺。 清中后期,蒙镶金属錾雕逐渐传入民间,先后在北京安定门、雍和宫一带,形成面向蒙藏人群的铜器产销区域。 北京安定门外的荣和铜铺是当代蒙镶的起源。 1892年,在京的錾铜艺人石荣开了荣和铜铺,专门承做来自蒙古、西藏的寺庙佛像、宗教法器和宫廷的金银礼乐仪仗器,其手艺活被誉为京城第一,擅长佛像。 北京蒙镶工艺是蒙藏民族金属工艺与汉族金属工艺的结合与继承,兼具藏传佛教古朴、大方和皇家用品的精美与华丽,这曾经是清代皇家传承工艺,也是寺庙佛像和宗教法器的常用技艺。

玉雕(北京玉雕)

北京玉雕又称“北京玉器”,是流传于北京市的一种玉石雕刻技艺。它兴起于元代,始祖为全真道士丘处机。明代宫廷御用监下设玉作,汇集全国治玉良师,北京的宫廷玉雕业由此出现兴盛局面。清代北京风行玩玉,琢玉工艺达到历史高峰。1911年以后,北京民间玉雕业日渐兴旺,出现了潘秉衡、刘德盈、何荣、王树森等才华出众、绝艺惊人的著名艺匠,将北京玉雕带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玉雕行业发展迅速,一度达到几千人的规模,人才荟萃,技艺争新出奇,这一时期制成的四件翡翠国宝《岱岳奇观》、《含香聚瑞》、《四海欢腾》、《群芳揽胜》精工细作,尽态极妍,呈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北京玉雕素有“工精料实”的美誉,它继承宫廷玉作的技艺传统,用料讲究,制作精美,种类齐全,能生产器皿、人物、花卉、鸟兽、盆景、首饰等多种制品。北京玉雕技艺包括相料、清料、开料、设计、磨活、抛光等多个环节,造型雄浑厚重、端庄典雅,装饰精巧细腻、明丽质朴,体现着高超的工艺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资金短缺、人才断档,北京玉雕的特色品种和技艺不断流失,抢救保护刻不容缓。

砚台制作技艺(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

一方好砚首先要有合适的石材,北京潭柘寺镇西部山上便有一种适合制砚的紫石,所产砚台称为潭柘紫石砚。 紫石质地致密细腻,因含铁,深紫如肝。 据考证,明代宫廷就曾在此开采紫石,当时所筑监工台和刻有“内官监紫石塘界”的碑石保存至今。鉴定报告显示潭柘紫石形成于2亿年前,原岩与端、歙砚石料同属一大类,所含红柱石粒径均匀,仅为0.01~0.06毫米,用来制砚发墨快、墨汁匀细且不损笔毫。好的砚石,以拇指按住片刻,手指离开会出现一个白印,这是手上热气液化形成的。 紫石极细密,不会下渗,符合好砚石“呵气成云,久而不涸”的标准。紫石砚制作过程包括开山采石、切制坯石、定型尺寸,以及设计、凿活、铲活、磨活、配座等。雕刻时,手持刻刀,刀把抵在肩头,以肩用力推动刻出纹理。雕琢的手法多样,圆雕、透雕、浮雕、阴刻等各种雕工手段交错运用。最考验雕刻技术的便是水波纹,一条条水纹刻出来,条理清楚,间距相同,水波纹自然流畅。好的潭柘紫石砚成品雕刻细腻,无磨痕、无瑕疵。 设计上,潭柘紫石砚仿照明清古砚,造型古朴典雅,图饰简练美观,刀法有力,线条明快流畅。曾仿制乾隆石鼓砚、纪晓岚九十九砚斋藏砚、抄手砚等经典砚形。题材丰富,多见山水意境、动植物类、仿古及文人诗词等纹饰。还可运用天然石品巧作纹饰,如以粗粝的石皮作山石或松树干,用鱼脑冻作洁白的云霞或作白浪,用虫蛀作岩洞等。 随着书写方式的改变,潭柘紫石砚传承至今除了实用功能,更有收藏价值,让人们在书写之外,也可感受它的魅力。

相关主题景区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景区
塔努姆的岩石雕刻

布胡斯省北部塔努姆的岩石雕刻是独一无二的艺术成就,不仅因为其主题丰富多样(描绘了人类和动物、武器、船只和其他主题),还因为其文化和时间上的统一性。它们揭示了反映了青铜时代欧洲人民的生活与信仰,数量庞大,品质卓越。

大足石刻

大足地区陡峭的山坡上,有一系列可追溯至 9 世纪至 13 世纪的岩石雕刻。这些雕刻不仅美观,而且题材丰富多样(既有世俗内容,也有宗教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十分引人注目。它们是佛教、道教和儒教和谐融合的杰出证据。

卡卡杜国家公园

这个独特的考古和人种学保护区位于北领地,40,000 多年来一直有人居住。洞穴壁画、岩石雕刻和考古遗址记录了该地区居民的技能和生活方式,从史前的狩猎采集者到仍然生活在那里的土著人。它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复合体的例子,包括潮滩、洪泛区、低地和高原,为各种稀有或特有的动植物物种提供了栖息地。

戈布斯坦岩石艺术文化景观

戈布斯坦岩石艺术文化景观覆盖了阿塞拜疆中部半沙漠地区岩石巨石高原的三个区域,拥有超过 6,000 幅岩石雕刻,是 40,000 年岩石艺术的见证。该遗址还拥有有人居住的洞穴、定居点和墓葬的遗迹,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该地区居民在上一个冰河时代之后的湿润时期(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世纪)的密集人类使用。该遗址占地 537 公顷,是较大的戈布斯坦保护区的一部分。

冈圭

宁斯丁斯村(Nans Dins)位于皇后夏洛特群岛(海达瓜依)西海岸的一个小岛上。房屋遗迹以及雕刻的墓葬和纪念柱展示了海达人的艺术和生活方式。该遗址纪念了海达人的生活文化及其与陆地和海洋的关系,并为他们口头传统的视觉呈现提供了关键。

萨迈帕塔堡

萨迈帕塔考古遗址由两部分组成:山丘上有许多雕刻,据信是旧城区(14 至 16 世纪)的礼仪中心;山丘南面的区域,是行政和住宅区。巨大的雕刻岩石俯瞰着下面的城镇,是前西班牙传统和信仰的独特见证,在美洲任何地方都无与伦比。

天津老城博物馆

  天津老城博物馆坐落在老城厢东门里大街的徐家大院,原为英麦加利银行买办徐朴庵的家宅,建于民国年间,建筑面积二千四百平方米。这套传统民居的三道院西厢房已复原为老天津卫人的居室,再现当年居住在老城里人们的生活场景。   它采用中国建筑小式做法,青砖、硬山顶,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乾宅巽门,中轴线由三套院落组成,东西两侧配有箭道。其建筑雕饰典雅精美,是天津市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典型传统民居三进四合套院落,现占地1381平方米,建筑面积711平方米。在老城厢开始大规模城市改造之际,冯骥才先生与多名专家、学者数次深入老城厢进行实地的文物考察,并提出了将徐家大院改造成中国第一家捐赠博物馆——天津老城博物馆的建议。   老城博物馆内展出了民间捐赠的各种老城文物三千六百余件,其中有清代天津漕运码头称粮食用的“官砝”、红木“灯盒子”、江苏会馆界碑、民国时期的“冰箱”,还有记录天津民俗的线装书、老唱片、木壶套、木幌子、支炉,以及珍藏百年的老铜床、座钟、手摇唱片机、收音机等。

赵州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在石家庄东南约四十多公里赵县城南2.6公里处。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创造了世界之最。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期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   赵州桥的雕刻艺术,包括栏板、望柱和锁口石等,其上狮象龙兽形态逼真,琢工的精致秀丽,不愧为文物宝库中的艺术珍品。   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之一为赵州桥。赵州桥全长64.4m,跨径37.02m,拱顶宽9m,拱矢高度7.23m,在桥拱圈两肩各设有二个跨度不等的小拱,即敞肩拱,这就使其比实肩拱显得空秀灵丽,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在当时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   赵州桥距今1400多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7.6级地震,赵州桥距离震中只有40多公里,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4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1年3月4日中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不能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