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景区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景区
昌德宫建筑群

15 世纪初,太宗下令在一个吉利的地方建造一座新宫殿。为了建造这座建筑群,太宗专门成立了宫殿建筑局,该局由多座官邸和住宅建筑组成,这些建筑坐落在一个花园中,花园巧妙地适应了这片占地 58 公顷的土地的不平坦地形。这座宫殿建筑和设计堪称远东宫殿建筑和设计的典范,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

开城的历史古迹

该遗址位于韩国南部的开城市,由 12 个独立部分组成,共同见证了 10 至 14 世纪高丽王朝的历史和文化。前首都开城的风水布局、宫殿、机构和陵墓群、防御墙和大门体现了该地区历史上一个关键时代的政治、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铭刻的纪念碑还包括天文和气象观测台、两所学校(其中一所专门用于培养国家官员)和纪念碑。该遗址见证了东亚从佛教到新儒家的转变,以及高丽王朝统一之前各国家的文化精神和政治价值观的吸收。佛教、儒教、道教和风水概念的融合体现在遗址的规划和纪念碑的建筑中。

朝鲜王朝的王陵

朝鲜王朝的皇家陵墓由分布在 18 个地点的 40 座陵墓组成。这些陵墓建于 1408 年至 1966 年的五个世纪中,用于纪念祖先、尊重祖先的功绩、维护王室权威、保护祖先灵魂免受邪恶侵害以及防止破坏。陵墓选在自然风光优美的地点,通常背靠山丘,面朝南面朝水,理想情况下,远处有层层山脊。除了墓葬区外,皇家陵墓还设有仪式区和入口。除了墓葬,作为陵墓组成部分的相关建筑还包括 T 形木制神龛、石碑棚、皇家厨房和卫兵室、红色尖顶大门和守墓人的房子。陵墓外部装饰着各种石制物品,包括人物和动物雕像。朝鲜王朝陵墓完成了朝鲜半岛5000年王陵建筑的历史。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昭陵、定陵、神路,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2011年,国家旅游局批准明十三陵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