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景区
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
孔子的庙宇、墓地和家族宅邸位于山东省曲阜,孔子是公元前 6 至 5 世纪的伟大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这座庙宇建于公元前 478 年,为纪念孔子而建,几个世纪以来屡遭毁坏和重建;如今,它由 100 多座建筑组成。孔墓地内有孔子的墓穴和 10 多万名后裔的遗骸。孔家的小宅邸发展成为一座庞大的贵族住宅,其中 152 座建筑仍保留至今。由于历代中国皇帝 2000 多年来的精心修建,曲阜古迹群保留了其杰出的艺术和历史特色。
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
孔子的庙宇、墓地和家族宅邸位于山东省曲阜,孔子是公元前 6 至 5 世纪的伟大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这座庙宇建于公元前 478 年,为纪念孔子而建,几个世纪以来屡遭毁坏和重建;如今,它由 100 多座建筑组成。孔墓地内有孔子的墓穴和 10 多万名后裔的遗骸。孔家的小宅邸发展成为一座庞大的贵族住宅,其中 152 座建筑仍保留至今。由于历代中国皇帝 2000 多年来的精心修建,曲阜古迹群保留了其杰出的艺术和历史特色。
天津文庙博物馆
天津文庙,又称孔庙,是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庙宇,也是天津最早的学宫所在。学宫是古代官办的学校。文庙现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由并列的府、县两庙及府庙明伦堂组成。是市区内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主要建筑有牌楼、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1954年文庙被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成立专题博物馆加以保护利用。天津文庙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文庙的历史和儒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唐代,唐高祖下诏国学立孔子庙,从而确定了“庙学合一”的定制。各代皇帝相继沿袭,明制规定,凡入学生员必先拜谒孔子,因而天津文庙也是建筑在学宫内的,是因学设庙。天津自1404年设卫筑城后,一直没有卫学,为使戍卫子弟读书学习,在建卫30多年后的1436年,由天津左卫指挥使朱胜捐出私宅施为学宫,首建“堂斋公廨”,即儒学,又名卫学。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天津改卫为州。雍正九年(1731年),又升州为府,并置天津县,州学改府学。雍正十二年(1734年),总督李卫在府学西侧又建县学,始成“府”、“县”两学毗邻布局,这一建筑布局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是天津文庙特有的景观。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总督李卫又在府庙的西侧增建了县庙,其建筑布局与府庙相同,只是规模略小。 东侧为府庙明伦堂,始建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是古代讲学的场所。“明”就是“知晓或明白”的意思,“伦”就是“做人和明事理”的准则。“名伦”就是让人知晓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这是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理念。 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庙是自明正统元年创建以来,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扩建保留下来的,解放后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雄伟壮观的文庙古建筑,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天津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说,在天津设卫筑城600年的历史中,文庙已经成为天津城市文化底蕴、品德和风格的标志。
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
孔子的庙宇、墓地和家族宅邸位于山东省曲阜,孔子是公元前 6 至 5 世纪的伟大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这座庙宇建于公元前 478 年,为纪念孔子而建,几个世纪以来屡遭毁坏和重建;如今,它由 100 多座建筑组成。孔墓地内有孔子的墓穴和 10 多万名后裔的遗骸。孔家的小宅邸发展成为一座庞大的贵族住宅,其中 152 座建筑仍保留至今。由于历代中国皇帝 2000 多年来的精心修建,曲阜古迹群保留了其杰出的艺术和历史特色。
天津文庙博物馆
天津文庙,又称孔庙,是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庙宇,也是天津最早的学宫所在。学宫是古代官办的学校。文庙现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由并列的府、县两庙及府庙明伦堂组成。是市区内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主要建筑有牌楼、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1954年文庙被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成立专题博物馆加以保护利用。天津文庙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文庙的历史和儒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唐代,唐高祖下诏国学立孔子庙,从而确定了“庙学合一”的定制。各代皇帝相继沿袭,明制规定,凡入学生员必先拜谒孔子,因而天津文庙也是建筑在学宫内的,是因学设庙。天津自1404年设卫筑城后,一直没有卫学,为使戍卫子弟读书学习,在建卫30多年后的1436年,由天津左卫指挥使朱胜捐出私宅施为学宫,首建“堂斋公廨”,即儒学,又名卫学。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天津改卫为州。雍正九年(1731年),又升州为府,并置天津县,州学改府学。雍正十二年(1734年),总督李卫在府学西侧又建县学,始成“府”、“县”两学毗邻布局,这一建筑布局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是天津文庙特有的景观。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总督李卫又在府庙的西侧增建了县庙,其建筑布局与府庙相同,只是规模略小。 东侧为府庙明伦堂,始建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是古代讲学的场所。“明”就是“知晓或明白”的意思,“伦”就是“做人和明事理”的准则。“名伦”就是让人知晓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这是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理念。 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庙是自明正统元年创建以来,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扩建保留下来的,解放后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雄伟壮观的文庙古建筑,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天津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说,在天津设卫筑城600年的历史中,文庙已经成为天津城市文化底蕴、品德和风格的标志。
国子监(孔庙)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孔庙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得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请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