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static/image/feiyi/img_北京/元宵节(敛巧饭习俗).jpg)
元宵节(敛巧饭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赏灯活动中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元宵节还会进行一些传统活动:一是“猜灯谜”,这项活动又叫“打灯谜”,最早出现于宋代,活动时悬谜待猜,中者有奖;二是吃元宵,元宵最初称为“浮圆子”,又叫“汤团”或“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多带馅心,在水中煮熟后食用,甘美异常,吃元宵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人们在元宵日结伴行走,或相随过桥,或远赴郊外,象征着祛病除灾,安宁康泰。近现代以来,各地元宵节活动中又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表演项目,使元宵节在传承中有了新的发展。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节日活动各具特色。 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由此开始,琉璃庙镇的女性村民每年元宵节期间都会聚在一起吃敛巧饭,这一地方习俗传沿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每年正月十六前夕,村中十二三岁的少女至各家敛收粮食、菜蔬。正月十六当天,年长的妇女协助少女们将饭菜做熟,全村女人共食。做饭时要在锅内放入针线、铜钱等物,吃到的人会认为自己求到了巧艺和财运。另外,“巧”字是当地人对雀类的别称。吃敛巧饭前,人们要扬饭喂“巧”即麻雀、山雀等鸟类,同时口念吉祥之词,一是向雀儿谢恩,二是祈求来年丰收。饭后在冰上行走,名曰“走百冰(病)”,以此寄寓百病消除之意。逢到敛巧饭活动,戏班和花会都会举行助兴演出。 敛巧饭习俗历史悠久,长期绵延不绝,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仍坚持定期举行,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这种习俗是中国北方农耕文化的遗存,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怀柔当地春节民俗活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地呈现出北京地区独特的传统民间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出现,敛巧饭习俗中的一些传统活动已经消失,另一些活动则渐渐失去原始寓意,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挖掘保护。
秧歌(延庆旱船)
延庆旱船在延庆地区世代相传,历史悠久。据明代《隆庆志》记载:“元宵节用席为巨棚,张灯置会,供神之物较为奢丽、放焰火必三夜而始罢。”其中“太丁”为灯场,“会”为花会,因此延庆旱船作为花会的重要品种,在明代就已经流传开来。在延庆多种地方志记述元宵节活动的文字中,灯场和社火是一并出现的。经过对延庆县东北部香营乡的白河堡村调研得知,该村的九曲黄河灯灯会起于明代中期,已经有500余年的历史。旱船作为灯会的重要内容,其起始时间较早可以追湖至500余年前。
灯彩(北京灯彩)
灯彩又名“花灯”,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装饰性传统手工艺品。在历史上,张灯结彩是元宵节最主要的节俗活动,火树银花是元宵夜最突出的景观。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光”与“彩”综合的灯彩艺术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北京灯彩长期流行于北京地区,按使用方式分,它主要有吊灯、座灯、壁灯、提灯等几大类;按制作材料分,包括纱灯、宫灯、走马灯、立体动物灯、金属灯、料丝灯等多个品种。北京灯彩制作技艺较为丰富,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剪纸、书画等都是其重要的技术手段。 北京传统的灯彩活动主要在元宵节举行,后来逢到盛典、新婚、寿辰、节庆等喜事也都要张灯结彩。灯彩成为祥瑞吉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和对幸福未来的向往。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灯节的消失,北京灯彩仅剩下宫灯和红纱灯两个品种,其余各种花色灯彩的制作技艺均已失传。面对灯节衰落、灯彩逐渐消失、外来节俗削弱中国传统节俗文化、现代科技冲击传统手工艺等一系列的难题,北京灯彩举步维艰,后继乏人,急需抢救保护。
元宵节(九曲黄河阵灯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赏灯活动中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元宵节还会进行一些传统活动:一是“猜灯谜”,这项活动又叫“打灯谜”,最早出现于宋代,活动时悬谜待猜,中者有奖;二是吃元宵,元宵最初称为“浮圆子”,又叫“汤团”或“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多带馅心,在水中煮熟后食用,甘美异常,吃元宵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人们在元宵日结伴行走,或相随过桥,或远赴郊外,象征着祛病除灾,安宁康泰。近现代以来,各地元宵节活动中又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表演项目,使元宵节在传承中有了新的发展。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节日活动各具特色。 九曲黄河阵灯俗俗称“灯场子”,流传于北京市密云县东田各庄村。 明代洪武四年(1371),山西移民将“灯场子”传入东田各庄,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村中刘继华老人保存的九曲黄河阵灯会图谱已有百年历史,图中阵式按周易九宫八卦方位,以富贵不断头的传统图案九曲而成。阵内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加上中宫共有九宫,系模拟古代战阵而成。 每年春节期间,东田各庄农历正月初十开始扎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正式举行灯会,正月十七后撤灯。灯会期间,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灯赏会,走灯阵,看大戏。走进灯阵入口以后,如能顺利地通过连环阵,再从出口返回,就意味着一年顺顺当当、平平安安,故当地有“顺着灯阵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 东田各庄九曲黄河阵灯俗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灯场与花会相结合,二是灯会与戏曲表演相结合。九曲黄河阵灯会带有某种智能游戏的性质,灯阵及其外延的灯会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九曲黄河阵灯俗现已处于濒危状态,密云县已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之进行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