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桥摔跤
根据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摔跤运动,至清代这一运动得到极大发展,清廷设立善扑营,摔跤称为“官跤”,达到较高水平。清朝被推翻后,威震善扑营的“官腿”头扑户瑞五爷和宛八爷(宛永顺)在天桥红庙(金钟庙的下院)开设跤馆,收弟子朱六、魏德海、李连峰、沈友三、满广田、宝善林、孙宝才、何生等人。从此,“官跤”融入民间,统称为“掼跤”。 20世纪20年代,宛八爷的徒弟宝善林(1900—1965)在北京天桥设跤场,开创了独特的掼跤模式,以灵活多变、体型优美、解说幽默、文武结合加中幡为特色。掼跤技术的练法强调三盘,技法强调大绊子三十六、小绊子多如牛毛。其演出形式多样,量活(现挂)、灌口、“包袱”不断,说话风趣幽默。比赛规则为三局两胜制,每场必满三跤。 天桥摔跤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表现方式,具有民俗、艺术、体育、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随着老一辈摔跤名家相继作古,跤坛后继乏人,加之没有固定的练功和演出场地,市场运作困难,这一古老技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对它的加强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天桥中幡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表演最为有名。 耍中幡源于晋朝军中。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尽显武勇与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走会中各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标旗,竞相演练耍幡高招绝技,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杂技节目。清代乾隆年间,中幡会属于镶黄旗佐领管辖,属内八档会之一,受过皇封,盛极一时。清末民初,八旗子弟为谋生计纷纷到天桥市场卖艺,其中由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林)、张狗子(张文山)等率众表演的中幡、摔跤是撂地表演中最红火、最火爆、最受欢迎的项目。20世纪50年代,天桥耍中幡由宝善林先生执掌,第三代传人陈金权、马贵保、付顺禄、徐茂等人在天桥跤场演练中幡,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专业和业余高手前来切磋技艺。 中幡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其表演动作样式各有形象的名称。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竹竿为金鸡独立,此外还有龙抬头、老虎撅尾、封侯挂印、苏秦背剑、太公钓鱼、擎一柱等样式。考究的中幡竿顶上还有一层乃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称为缨络宝盖,舞起来不仅五彩缤纷,而且发出悦耳的声音。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60至7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的天桥市场被取消,各种文艺演出被禁止,宝三跤场也同时被撤消。改革开放后,宣武区文化委员会以弘扬宣南文化为宗旨,开展了挖掘、整理、保护天桥民俗系列文化活动。在区文化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付顺禄先生之子付文刚成立了“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使一批天桥绝活儿得到传承。但目前舞幡已逐渐非职业化,专业艺人匮乏,加之天桥杂技作艺的环境及演出的形式均发生了变迁,耍中幡技艺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进一步加以保护。
象牙雕刻
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北京和广州的象牙雕刻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北京牙雕即北京象牙雕刻,可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外地迁徙或被招募到京的优秀工匠与北京当地的工匠不断切磋,经过数百年的实践,北京牙雕具有了雍容华贵的宫廷艺术品格,形成独特的工艺特点。北京牙雕在清末曾一度衰微,后经杨士惠及其传人的努力,这一古老工艺又得以复兴。 象牙雕刻因牙材自身的品质而具有高洁的美感,成为中国特种工艺美术的一部分。北京象牙雕刻工艺复杂且有难度,表现题材广泛,技艺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保护大象种群的考虑,国际上曾经一度禁止象牙贸易,这使得完全依赖进口象牙原料的北京象牙雕刻工艺陷入了困境,面临着一无原材料、二无年轻传人的局面。近年来,国际上已开始摒弃死板的贸易禁令方式,允许库存象牙贸易。即使如此,也无法解决作为特种工艺的北京象牙雕刻技艺无人传承的问题,应尽快建立保护机制,对这一古老的特色技艺加以发掘抢救。 广州牙雕即广州象牙雕刻,镂雕牙球、花舫、微刻书画均是广东牙雕的代表。广东牙雕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欣赏品,包括象牙球、花舫、蟹笼、花塔、花瓶、鸟兽、人物、石山景等;二是实用品,包括折扇、台灯、烟盅、烟嘴、笔筒、粉盒、图章、梳具、筷子、牙签、书签、纸刀、象棋等;三是装饰品,包括手镯、项链、耳环、戒指、别针等。 广州牙雕重雕工,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闻名于世,在长期的工艺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精湛雕刻工艺。广州牙雕纤细精美,玲珑剔透,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雅俗并举。作品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整体布局繁复热闹,不留空白。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于层次,同时刀法见棱见角,华丽而美观。 广州牙雕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工艺与生产规模曾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其工艺水平日趋精湛,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广州牙雕的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著名的传承人有陈祖章、翁昭、翁荣标、冯少侠、李定宁等。 地处中国南大门的广州与海外各地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市场发展前景也相当可观,但目前广州牙雕行业中已没有了家族式的手工作坊,师徒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手工技艺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或变异,精工细作的手工艺流程也受到冲击,没有人愿意也无法单纯以传统的象牙雕刻技艺谋生,这极大地影响了广州象牙雕刻业的发展和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制订计划,尽快改变目前不利的状况。
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
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脆弱的古代典籍经过聚散和转手以及天灾、战乱毁坏,大多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修旧如旧”,化腐朽为神奇,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至今的重要一环,因而各界人士将这项技艺誉为古籍的“续命汤”。 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甚至几十道工序,一招一式极为考究,对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综合性研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和全国书目中心,其藏书可上溯至南宋,馆藏珍品古籍众多。 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工作历史悠久,早在京师图书馆时期就配备了文献修复人员。1949年,为修复当时刚刚入藏北平图书馆的国宝藏经《赵城金藏》,经由当时的军管会批准,组建了一支由8名技工组成的修复队伍,即今天国图修复组的前身。1953年正式成立“图书修整组”,至此古籍修复工作作为图书馆的一项专职业务走上了专业化、正规化的发展道路。2001年,“图书修整组”改名为“善本特藏修复组”。 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工作在历史上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绩,修复完成的国宝级珍贵文献包括《赵城金藏》、《永乐大典》、西夏文献、部分敦煌遗书和宋元善本、清代《赋役全书》等。可以说正是凭借着代代国图修书人的不懈努力,一件件馆藏国宝的风采才能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 北京市肄雅堂是以装裱修复古籍、碑帖、书画著称的百年老字号。它开设于清代光绪年间,店主为丁梦松。清末民初之时,肄雅堂便以装裱技艺在京城极负盛名。当时京城不少装裱高手都出自肄雅堂。1958年,肄雅堂归属中国书店,先后有三代装裱传人在这里辛勤耕耘,抢救性地修补残破的珍贵古籍30余万部,其中不乏善本、孤本。 当前,古籍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目前,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单位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件。但据统计,全国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不足100人。除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外,还存在综合素质低、职称低、年龄老等情况。保护古籍修复技艺已刻不容缓
相关主题景区
新加坡植物园
该遗址位于新加坡市中心,展示了英国热带殖民植物园的发展历程,该植物园现已成为用于保护和教育的现代化世界级科学机构。文化景观包括丰富的历史特色、植物和建筑,展示了植物园自 1859 年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自 1875 年以来,它一直是东南亚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植物保护中心,尤其是在橡胶种植园的种植方面。
麦夸里岛
麦夸里岛(长 34 公里,宽 5 公里)是南大洋的一个海岛,位于塔斯马尼亚岛东南 1,500 公里处,大约位于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中间。该岛是海底麦夸里海脊的裸露顶部,目前位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地质保护意义的地点,是地球上唯一一个地幔岩石(海底以下 6 公里)主动暴露在海平面以上的地方。这些独特的暴露包括枕状玄武岩和其他喷出岩的典范。
吴哥
吴哥是东南亚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吴哥考古公园占地约 400 平方公里,包括森林区域,保存着高棉帝国从 9 世纪到 15 世纪各个都城的宏伟遗迹。其中包括著名的吴哥窟和位于吴哥城的巴戎寺,寺内有无数的雕塑装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制定了一项广泛的计划来保护这一象征性遗址及其周边环境。
迁安长城驿站
迁安长城国家公园 位于迁安市北部长城沿线,涉及五重安乡、大崔庄镇、建昌营镇、杨各庄镇四个乡镇,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60平方公里。迁安长城国家公园由香港赛伯莱船运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人民币,以长城为背景精心打造。迁安长城国家公园在2012年4月16日河北省(香港)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与香港赛伯莱船运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迁安长城国家公园由香港郭志舜建筑师有限公司、华侨大学、深圳“火种”沙盘公司联合设计,以“长城文化”为灵魂,以“特色休闲长城旅游”为主题品牌。迁安长城国家公园以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在迁安北部长城全线45公里线路上建设各具特色景区:滑雪场,汽车赛场,各种类型度假村,自驾、房车营地,直升机长城空中游线,古道驿站,户外运动,原始造纸、地毯和民俗展示等7大博物馆及大型农牧庄园等15个子项目。
汉牡丹园
汉牡丹园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城北五公里。北距石家庄70公里,南距邢台65公里,西距107国道、京珠高速12公里左右,交通非常便利。现占地520余亩。主要以世界牡丹的活化石——神奇的汉代牡丹总领群芳,囊括了洛阳、菏泽、安徽、四川、甘肃以及日、美、法等国内外牡丹、芍药珍品全部的九大色系上千个品种,堪称世界牡丹花的总汇,是中国牡丹、芍药资源保护基地,是集旅游观光、错季开花培育、繁殖销售、果蔬采摘及历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