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塑(北京兔儿爷)
老北京的传统中秋节,可不止只品月饼、赏月亮,还要祭拜兔儿爷。祭拜兔儿爷是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写照,他们在兔儿爷身上寄托着殷切希望。坐象兔儿爷,“象”与“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儿爷,虎为百兽之王,寓意事业兴盛;坐葫芦兔儿爷,“葫芦”与“福禄”同音,寓意福禄双全。 每逢中秋佳节,人们将兔儿爷请出来,奉上瓜果月饼祭拜,祭拜完后的兔儿爷摇身一变成了孩子们的玩具,新的兔儿爷再被请进家。这一习俗自晚明至今,传承了400多年。
面人(北京面人郎)
面人也称“面塑”、“江米人”,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它流行于全国各地,深受百姓喜爱。面人多以动物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及地方戏曲中的人物为题材,基本形制分“签举式”和“案置式”两种。前者多为娱乐儿童的食玩品,造型简略,形态生动;后者则是雅化的陈设艺术品,做工考究,造型精致,还需在原料中混入添加剂作防裂、防虫、防霉处理。面人制作一般先采用捏、搓、揉、掀等手法塑造大体形制,再用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刻画手脚、头面、神情等局部细节,最后加上发饰、衣裙及相关插件,作品即告完成。面人艺术主要依靠走街串巷的游方艺人即兴创作,他们掌握了娴熟的塑造技艺,题材、造型、配色等工艺程式了然于心,顷刻间就能将面团变成神采飞扬的艺术形象。在民间传承发展的面人艺术寄托着广大民众的审美情怀和生活理想,为中国民间历史、习俗和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北京面人郎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面塑艺术,这一技艺系由郎绍安(1909—1992)所创,他曾跟从“面人大王”赵阔明学艺,后形成自己的面塑艺术风格。面人郎艺术题材面广,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对三百六十行的情形和各种老北京民俗都有生动的反映。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郎绍安练就了“眼明手快”、“看得准,拿得稳”的捏塑绝技,其作品手法简洁,造型准确,形态逼真,装饰洗练,在北京面塑艺术中独树一帜。1957年,郎绍安之女郎志丽开始随父学习面塑。从艺五十多年来,她继承父亲的技艺特点并加以创新,进一步发展了北京面人郎的面塑艺术。与此同时,她还注意总结父亲的艺术经验,整理出版了《我的面塑艺术生涯——郎绍安》一书。近几年,郎志丽创建了“面人郎艺术工作室”,致力于北京面塑艺术的传承、研究和发展。北京面人郎的面塑作品不仅具有较强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而且还能为老北京民俗风情和民间手工技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