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景区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景区
天坛:北京的皇家祭坛

天坛始建于 15 世纪上半叶,是一座庄严的精美祭祀建筑群,坐落在花园中,周围环绕着历史悠久的松树林。天坛的整体布局和各个建筑的布局都象征着天地关系(人间与神间),这是中国宇宙观的核心,也象征着皇帝在这种关系中扮演的特殊角色。

太庙

太庙位于故宫东南,与社稷坛以北京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这一布局方式强调了礼仪传统于都城规划的重要性,强化了富于秩序性的城市景观。太庙建筑群坐北朝南,院落呈规整的长方形,由内垣墙和外垣墙围合成两重环套式院落。主要祭祀建筑均位于内垣,居中对称分布。外垣东南设牺牲所。外垣种有古柏,现存714棵,氛围肃穆。太庙的核心祭祀建筑分布于内垣区域内,自南向北依次为琉璃门、金水桥、戟门、太庙享殿、寝殿和桃庙。东西配殿、井亭、神厨、神库则对称布置于两侧。坐落于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享殿尤其雄伟宏大。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祖先的场所,不仅体现出“以孝治天下”的文化传统,更象征着王朝统治权在家族内传递的合法性,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最高等级宗庙祭祀建筑。太庙三座核心建筑的建设与宗庙制度息息相关,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东侧配殿用于供奉有功皇族牌位,西侧配殿供奉功臣牌位:寝殿是平日安放祖先牌位的地方;桃庙则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场所。今天,太庙作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对外开放,面向公众举办游园、演出、培训、展览等文化活动。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建时内垣建有享殿与寝殿。明弘治四年(1491年)在寝殿以北建桃庙。而后由于明嘉靖时期国家祭祀制度改变,太庙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内垣东西两侧新建昭穇群庙及太宗世室,而后因雷火焚毁,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建,恢复原“同堂异室”制。清代沿用明代太庙规划格局。1925年后,太庙由故官博物院管理。20世纪50年代以后,太庙作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对社会开放,面向公众举办游园、演出、培训、展览等文化活动并使用至今。

北京中山公园

  位于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邻近金水桥、故宫和中南海,占地23.8公顷,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坛庙园林。北京中山公园于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园所在的位置原是唐代的座古刹,元代时为万寿兴国寺。园内社稷坛象征皇权王土和国家收成,是封建帝王祭祀土神的地方。另外,公园内还有五色土祭坛、神厨、神库、宰牲亭等祭祀古建筑。   中山公园初称中央公园,是北京市第一个公共园林,中山公园地理位置优越,景色十分优美,因此成为最受环境的旅游景点,是京城各阶层认识和社会团体的聚集地,就连李大钊、巴金、鲁迅等名人都在此聚会品茗。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园内拜殿停灵公祭,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正式改为中山公园。之后,公园又建设了水榭、松柏交翠亭、格言亭、唐花坞等,新中国成立后又新建了愉园、来今雨轩等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