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景区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景区
安贾尔

安贾尔城由哈里发瓦利德一世于 8 世纪初建立。遗址展现出非常规整的布局,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宫殿城市,是伍麦叶王朝城市规划的独特见证。

占巴塞文化景观内的瓦普寺及相关古代聚居地

占巴塞文化景观,包括瓦普寺建筑群,是一处保存完好的规划景观,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其造型体现了印度教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看法,使用从山顶到河岸的轴线,布置出寺庙、神殿和水利设施的几何图案,绵延约 10 公里。湄公河岸边的两座规划城市以及 Phou Kao 山也是该遗址的一部分。整体代表了从 5 世纪到 15 世纪的发展,主要与高棉帝国有关。

锡耶纳历史中心

锡耶纳是一座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代表。锡耶纳居民与佛罗伦萨的竞争一直延续到城市规划领域。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保留着这座城市在 12 世纪至 15 世纪之间形成的哥特式外观。在此期间,杜乔、洛伦泽蒂兄弟和西蒙尼·马蒂尼的作品影响了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艺术的发展。锡耶纳整座城市围绕坎波广场而建,设计得就像一件艺术品,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

圣路易岛

圣路易斯始建于 17 世纪,是法国殖民者建立的殖民地,19 世纪中叶开始城市化。1872 年至 1957 年间,它一直是塞内加尔的首都,在整个西非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作用。圣路易斯位于塞内加尔河口的一座小岛上,其规整的城镇规划、码头系统和典型的殖民时期建筑赋予了它独特的外观和特色。

百慕大圣乔治历史名镇及相关防御工事

圣乔治镇建于 1612 年,是新大陆最早的英国城市定居点的杰出典范。其相关防御工事生动地展示了 17 世纪至 20 世纪英国军事工程的发展,并根据这一时期火炮的发展进行了调整。

索尔泰尔

西约克郡索尔泰尔是一座保存完整的19世纪下半叶工业村,纺织厂、公共建筑和工人住房的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建筑标准高,城市规划保存完好,给人留下维多利亚时代慈善家长式作风的生动印象。

特拉维夫白城——现代运动

特拉维夫建于 1909 年,在英国托管巴勒斯坦期间发展成为一座大都市。白城建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至 50 年代,以帕特里克·格迪斯爵士的城市规划为基础,体现了现代有机规划原则。这些建筑由移民前在欧洲接受过培训并从事该职业的建筑师设计。他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创造了现代运动的杰出建筑群。

勒阿弗尔,奥古斯特·佩雷重建的城市

位于诺曼底英吉利海峡的勒阿弗尔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严重轰炸。 1945 年至 1964 年间,按照奥古斯特·佩雷特领导的团队的计划,重建了被毁坏的地区。 该遗址构成了行政、勒阿弗尔是勒阿弗尔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勒阿弗尔在众多重建城市中,以其统一性和完整性而独树一帜。它结合了早期城镇模式和现存历史建筑与城镇规划和建筑技术的新理念。它是战后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杰出典范,其基础是方法论的统一和预制的使用、模块化网格的系统利用以及混凝土潜力的创新开发。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UNAM) 中央大学城校区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UNAM) 中央大学城校区的建筑、体育设施和开放空间群由 60 多名建筑师、工程师和艺术家于 1949 年至 1952 年间建造而成。因此,该校园是 20 世纪现代主义的独特典范,融合了城市规划、建筑、工程、景观设计和美术,并参考了当地传统,尤其是墨西哥前西班牙时期的历史。该建筑群体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是拉丁美洲最重要的现代性标志之一。

法尔斯地区的萨珊王朝考古景观

八个考古遗址位于法尔斯省东南部的三个地理区域:菲鲁扎巴德、比沙普尔和萨尔维斯坦。防御工事、宫殿和城市规划可追溯到萨珊帝国早期和晚期,萨珊帝国从公元 224 年到 658 年横跨该地区。这些遗址包括王朝创始人阿尔达希尔·帕帕坎建造的首都,以及他的继任者沙普尔一世建造的城市和建筑结构。考古景观反映了对自然地形的优化利用,见证了阿契美尼德和帕提亚文化传统以及罗马艺术的影响,这些文化传统对伊斯兰时代的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

钟鼓楼

钟鼓楼作为北京中轴线北端的地标建筑,地处北京老城商贸街区之中,与天安门、端门、故宫构成的朝堂区域共同组成《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的都城规划范式。建筑气势恢宏,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景观视点,与周围平缓开阔、青砖灰瓦的民居建筑形成鲜明反差。明清时期,钟鼓楼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为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见证了中国古代钟、鼓报时的传统生活方式。

太庙

太庙位于故宫东南,与社稷坛以北京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这一布局方式强调了礼仪传统于都城规划的重要性,强化了富于秩序性的城市景观。太庙建筑群坐北朝南,院落呈规整的长方形,由内垣墙和外垣墙围合成两重环套式院落。主要祭祀建筑均位于内垣,居中对称分布。外垣东南设牺牲所。外垣种有古柏,现存714棵,氛围肃穆。太庙的核心祭祀建筑分布于内垣区域内,自南向北依次为琉璃门、金水桥、戟门、太庙享殿、寝殿和桃庙。东西配殿、井亭、神厨、神库则对称布置于两侧。坐落于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享殿尤其雄伟宏大。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祖先的场所,不仅体现出“以孝治天下”的文化传统,更象征着王朝统治权在家族内传递的合法性,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最高等级宗庙祭祀建筑。太庙三座核心建筑的建设与宗庙制度息息相关,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东侧配殿用于供奉有功皇族牌位,西侧配殿供奉功臣牌位:寝殿是平日安放祖先牌位的地方;桃庙则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场所。今天,太庙作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对外开放,面向公众举办游园、演出、培训、展览等文化活动。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建时内垣建有享殿与寝殿。明弘治四年(1491年)在寝殿以北建桃庙。而后由于明嘉靖时期国家祭祀制度改变,太庙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内垣东西两侧新建昭穇群庙及太宗世室,而后因雷火焚毁,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建,恢复原“同堂异室”制。清代沿用明代太庙规划格局。1925年后,太庙由故官博物院管理。20世纪50年代以后,太庙作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对社会开放,面向公众举办游园、演出、培训、展览等文化活动并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