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主题景区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景区
卡苏比布干达国王墓

卡苏比的布干达国王陵墓位于坎帕拉区,占地近 30 公顷。该遗址大部分为农业用地,采用传统方法耕种。山顶的核心是布干达卡巴卡的旧宫殿,建于 1882 年,1884 年改建为皇家墓地。主建筑 Muzibu Azaala Mpanga 内现存四座皇家陵墓,该建筑呈圆形,顶部为圆顶。它是使用有机材料(主要是木材、茅草、芦苇、篱笆和泥土)建造建筑的典范。然而,该遗址的主要意义在于其无形的信仰、精神、连续性和身份认同价值。

朝鲜王朝的王陵

朝鲜王朝的皇家陵墓由分布在 18 个地点的 40 座陵墓组成。这些陵墓建于 1408 年至 1966 年的五个世纪中,用于纪念祖先、尊重祖先的功绩、维护王室权威、保护祖先灵魂免受邪恶侵害以及防止破坏。陵墓选在自然风光优美的地点,通常背靠山丘,面朝南面朝水,理想情况下,远处有层层山脊。除了墓葬区外,皇家陵墓还设有仪式区和入口。除了墓葬,作为陵墓组成部分的相关建筑还包括 T 形木制神龛、石碑棚、皇家厨房和卫兵室、红色尖顶大门和守墓人的房子。陵墓外部装饰着各种石制物品,包括人物和动物雕像。朝鲜王朝陵墓完成了朝鲜半岛5000年王陵建筑的历史。

Yin Xu

殷戌遗址位于安阳市附近,距北京以南约500公里,是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1046年)的古都,见证了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是中国早期文化、工艺和科学的黄金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批皇家陵墓和宫殿建筑,为中国后期建筑风格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宫殿和皇家祠堂区,其中发现房址超过80座,以及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妇好墓。随葬品数量之多、工艺之精湛,证明了商代工艺水平之高。殷戌发现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之一、古代信仰和社会制度发展的宝贵见证。

阿尔斯兰特佩土丘

Arslantepe 土丘是一座 30 米高的考古遗址,位于马拉蒂亚平原,位于幼发拉底河西南 12 公里处。遗址的考古证据表明,至少从公元前 6 千年到罗马晚期,这里都有人居住。早期乌鲁克时期最早的地层以公元前 4 千年上半叶的土坯房为特征。该遗址最突出和最繁荣的时期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在此期间建造了所谓的宫殿建筑群。大量证据还证实了早期青铜时代的存在,其中最突出的是皇家陵墓建筑群。考古地层随后延伸到古亚述和赫梯时期,包括新赫梯时期。该遗址展示了导致近东国家社会和早于书写的复杂官僚体系出现的过程。该遗址出土了许多特殊的金属物品和武器,其中包括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剑,这表明有组织的战斗形式开始成为精英阶层的特权,他们将这些剑作为新政治权力的工具来展示。

天坛:北京的皇家祭坛

天坛始建于 15 世纪上半叶,是一座庄严的精美祭祀建筑群,坐落在花园中,周围环绕着历史悠久的松树林。天坛的整体布局和各个建筑的布局都象征着天地关系(人间与神间),这是中国宇宙观的核心,也象征着皇帝在这种关系中扮演的特殊角色。

先农坛

先农坛与天坛东西对称的布局体现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的尊重与强调。先农坛作为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农神之所,展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农耕文化的尊重,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祀先农的礼仪传统。《礼记·祭统》记载:“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齐盛”。先农坛位于北京老城外城的西南隅,其选址沿袭了南郊亲耕的传统。先农坛与天坛以北京中轴线东西呈对称布局。先农坛分为内坛与外坛。内坛位于外坛的南侧偏西,为长方形院落。坐落于内坛中轴上的太岁殿建筑群,及其南侧的先农坛、精田与观耕台为主要祭祀场所。内坛还设有三组为祭祀活动服务的设施,分别是太岁殿东侧的神仓建筑群、西侧的神厨建筑群、南侧的具服殿。外坛坛墙在历史上呈现与天坛相似的北圆南方形态。外坛还存有位内坛南侧的神祇坛和内坛东侧的庆成宫。先农坛中的主要祭坛皆为方形平面,与天坛圜丘坛和祈谷坛的圆形平面形成对比关系,构成以北京中轴线对称布局而又在建筑形态上形成对比关系的两组国家祭祀建筑群。先农坛内坛为祭祀太岁和先农的礼仪空间,也是皇帝亲耕的地方。外坛则包括祭祀天神地祇的神祗坛以及作为斋宫使用的庆成宫。先农祭祀是中国传统国家礼仪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农事活动与农耕文化的重视。明清两代,先农坛核心祭祀对象是先农之神(炎帝神农氏)与太岁月将(每年值岁之神与值守十二月之神)。神农氏传说是最早教给中国先民开垦土地、种植谷物的人,为了感谢他后人将其奉为神明,祈愿农业丰饶。在进行先农祭祀时,皇帝不仅要祭拜先农,还需要亲自耕地,宣扬重农、劝农的精神,并观赏王公大臣耕地。先农坛的祭祀活动一直延续至1911年。今天,先农坛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展示中国古代建筑与先农坛祭祀传统。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设时坛内建有先农坛、太岁殿、拜殿、棤田等核心礼仪空间。明天顺二年(1458年)增建斋宫(今庆成宫)。嘉靖十年(1531年)在先农坛南侧修建天神、地祇坛,并在棤田以北建木制观耕台,供皇帝观耕。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先农坛祭坛,改木构观耕台为砖构。1915年,先农坛外坛北侧作为公园对外开放,于1918年更名城南公园。1991年,北京市古代建筑博物馆在先农坛内成立。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是我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集皇家文化、孝道文化、丧葬文化、碑文古刻、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清代皇家陵寝建筑群。 清东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至1935年同治皇帝的两位皇贵妃入葬惠妃园寝,历时274年之久。在清东陵8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内分布着15座陵寝、580多座单体建筑,共葬有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计161人。在清东陵下葬人物中,不乏对清代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辅佐世祖、圣祖的清初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开创“康乾盛世”的圣祖康熙大帝和高宗乾隆皇帝;清末两次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的慈禧皇太后等。这些人物在清代历史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主宰国家命运,叱咤风云,在国内外有极高的知名度。他们的陵寝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