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技

口技属乔装类杂技项目。口技是演者巧妙运用唇、齿、喉、舌四个部位的运动发声,以及鼻腔和胸腔的共鸣,来模拟鸟鸣兽啸乃至世间万物声响的艺术。   口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述:孟尝君从秦难中逃脱,得益于鸡鸣狗盗的帮助,说明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已有口技艺人模仿鸡鸣报晓的技能,并已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明清以来北京口技大为发展,无论是“明春”当众表演的“学禽鸣”,还是“暗春”在屏帐里模拟世间生活场景的“隔壁戏”都有精彩段子传世。清光绪年间,被人们称为“(北京)天桥一绝”的“百鸟张”学禽鸣丰富多彩,小者有黄鸟、红子、珍珠鸟、凤头额以及麻雀等;大者有百灵、画眉、布谷鸟、啄木鸟、山喜鹊、黑枕黄鹂、白鹳、鹭鸶、丹顶鹤等,能以假乱真,引来真鸟交鸣。还能模仿金鸡报晓、草鸡孵雏、鸽子喷窝、寒鸭戏水等音响,无不惟妙惟肖,具有很高的技艺功力。   近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尹士林(艺名“开口笑”)及其传人周志良(艺名“孙泰”)、周志成等对口技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将明春、暗春、隔壁戏综合运用,从传统的八尺屏障中走出来,登上舞台直面观众表演。在惟妙惟肖模拟其声音的同时,加入了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使口技成为“声情并茂”的表演艺术。孙泰表演的捉蝉、伐木、推小车等表演细腻逼真,幽默动人。他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奖,从而在北京再度引发演练口技的热潮。牛玉亮、牛玉明等在继承北京口技优良传统的同时拜周氏兄弟为师,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摸索口技发声和运气的科学规律,总结出“循环运气法”和“循环发声法”,为口技的运气和发声开拓了更广阔的气源和声域,进一步丰富了口技表演技法,给观众视听俱佳的艺术享受。   如今电子音响日新月异,传统口技备受冲击,传人稀少,技艺流失,对于原生态口技的保护尤为紧迫。

相关主题景区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景区
柏林现代主义住宅区

柏林现代主义住宅区。该物业由六个住宅区组成,见证了 1910 年至 1933 年的创新住房政策,尤其是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当时柏林市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上都特别进步。该物业是建筑改革运动的一个杰出典范,该运动通过新颖的城市规划、建筑和花园设计方法,为改善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和生活条件做出了贡献。这些住宅区还提供了新的城市和建筑类型的杰出典范,具有新颖的设计解决方案以及技术和美学创新。布鲁诺·陶特、马丁·瓦格纳和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是这些项目的首席建筑师,对世界各地的住房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仁爱殖民地

该跨国系列遗产包括四个定居点,即比利时的一个殖民地和荷兰的三个殖民地的文化景观。它们共同见证了 19 世纪社会改革的一项实验,即通过在偏远地区建立农业殖民地来缓解城市贫困的努力。腓特烈岛(荷兰)成立于 1818 年,是这些殖民地中最早的一个,也是慈善协会的最初总部所在地,该协会旨在从国家层面减少贫困。该遗产的其他组成部分包括荷兰的 Wilhelminaoord 和 Veenhuizen 殖民地以及比利时的 Wortel 殖民地。由于殖民地的小农场收入不足,慈善协会寻求其他收入来源,与国家签订合同安置孤儿,不久之后又安置了乞丐和流浪者,从而导致了 Veenhuizen 等“不自由”殖民地的建立,这些殖民地拥有大型宿舍式建筑和更大的集中农场,供他们在警卫的监督下工作。这些殖民地设计成沿正交线的全景定居点。它们以住宅建筑、农舍、教堂和其他公共设施为特色。在 19 世纪中叶的巅峰时期,荷兰的此类殖民地居住着超过 11,000 人。在比利时,他们的人数在 1910 年达到顶峰,为 6,000 人。

酋长罗伊·马塔的领地

酋长罗伊·马塔的领地是瓦努阿图第一个被列入名录的遗址。它由埃法特岛、莱莱帕岛和阿尔托克岛上的三个公元 17 世纪早期遗址组成,这些遗址与瓦努阿图最后一位最高酋长或罗伊·马塔的生平和逝世有关。位于瓦努阿图中部。该遗址包括马塔王的住所、他的死亡地点和马塔王的集体埋葬地点。它与围绕酋长的口头传统和他所信奉的道德价值观密切相关。该遗址反映了口头传统与宗教信仰的融合和考古学,见证了马塔国王的社会改革和冲突解决的坚持,仍然对该地区的人民具有现实意义。

维京时代的环形堡垒群

维京时代的环形堡垒群由5处考古遗址共同构成,这些堡垒拥有同样的几何机构。它们建于公元970-980年间,分别位于阿格斯堡(Aggersborg)、菲尔卡特(Fyrkat)、诺内巴肯(Nonnebakken)、特雷勒堡(Trelleborg)、博尔格林(Borgring)的陆路和海路战略要塞,并将周围自然地貌融入防御工事。堡垒群体现了耶灵王朝的中央集权,见证了丹麦王国在10世纪末期经历的社会政治变革。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的中心,呈南北走向,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5大类15个遗产构成要素共同组成组成。它们共同见证了北京城从帝国王都到现代首都的历史变革,并展现了中国城市规划传统。其选址、布局、城市规划、道路和设计,整体展现了中国古籍《考工记》所载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这一地区位于两条平行河流之间,已有约3000年的人类聚居历史,而中轴线本身起源于定都北方的元朝(1271-1368年)。中轴线上的许多古建筑兴建于明朝(1368-1644年),完善于清朝(1635-1912年)。

艾斯莱本和维滕贝格的路德纪念碑

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这些地方都与马丁·路德和他的改革家同伴梅兰希顿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包括梅兰希顿在维滕贝格的故居、路德于 1483 年出生并于 1546 年去世的艾斯莱本的房屋、他在维滕贝格的房间、当地的教堂和城堡教堂,1517 年 10 月 31 日,路德在那里发表了他著名的“95 条论纲”,从而开启了宗教改革,开启了西方世界宗教和政治历史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