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
蔡家洼五音大鼓

蔡家洼五音大鼓,流传于北京市密云区的曲艺形式,前身“五音大鼓”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流传,初在宫内以“清音会”形式自娱说唱,后来流入民间,被艺人们传至京南、天津和河北的兴隆、安次(今廊坊)一带。其中,传入安次的一支发生变异,孕育了“单琴大鼓”即“北京琴书”;而传到河北兴隆及其附近北京密云的一支,在巨各庄镇蔡家洼村五亩地自然村及其周围地区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直至1998年被重新“发现”。

秧歌(小红门地秧歌)

小红门“地秧歌”是流传于北京市朝阳区小红门地区的一种传统秧歌舞蹈,全称为“太平同乐秧歌圣会”。该会保留至今的一面会旗上,有“左安门外红寺村太平同乐秧歌圣会诚起于乾隆二年”字样。该秧歌会有严格的会规、风俗和礼仪。会中人员以满族人居多,均由男子组成。   小红门地秧歌主要在逢年过节和各种喜庆活动中表演。秧歌队由21人组成:扮演陀头、小二哥、文扇、武扇、渔翁、樵夫各2人;打锣、打鼓者各4人;击大号(大锣)者1人;旗手2人;挑幄(笼晃)2人。地秧歌表演以舞蹈为主,并辅以歌唱。   过去,该会经常为大型庆典及祭祀活动表演,如农历正月二十五红寺村举行的祈求上天保佑庄稼丰收的“祭天仓”活动时,“添仓”(添仓就是指多收粮食,别让粮仓空着的意思)仪式完毕后,要表演地秧歌。目前,该会只将节日庆典活动延续下来,祭祀活动并没有延续。   过去小红门地秧歌表演是唱舞结合。目前,会唱的人已寥寥无几,表演时已经不唱了。秧歌会中还存有大量的秧歌词,但没有唱谱,已濒于失传。据老艺人称,小红门地秧歌曾有64套表演套路,目前保留下来的也只剩22套了。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

 天福号酱肉铺始创于清代乾隆三年(1738),当时山东大旱,颗粒无收,山东掖县人刘凤翔领着孙子刘抵明逃荒来京谋生,在西单牌楼东北角开了一家酱肉铺,取名“天福号”,寓上天赐福之意。天福号制作的酱肘子香酥可口,品质俱优,吸引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前来光顾。慈禧太后品尝后也大加赞赏,并赐“天福号腰牌”,规定天福号每天凭腰牌定量送酱肘子进宫。自此“天福号酱肘子”成为贡品,名声益振。1993年,“天福号”被评为“中华老字号”。至今“天福号”已传承八代,在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其生产的酱肘子等产品始终保持着超群的品质。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是刘氏祖孙二人在经营中反复研究形成的,其酱制方法独特,与众不同。天福号酱肘子选料精细,制成后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老企业负担过重、资金和人才短缺、生产场地狭小、技术工人老龄化、技术人才外流等多方面的原因,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的传承日趋艰难,后继乏人。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尽快制订出有效的保护措施。

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

 北京市仿膳饭庄是经营宫廷风味菜肴的中华老字号餐馆,位于北海公园漪澜堂、道宁斋等一组乾隆年间兴建的古建筑群中,1925年由原清宫御膳房的几名御厨创办。“仿膳”,意为专门仿照宫廷御膳房的方法制作菜肴和点心等食物,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   仿膳饭庄是清廷御膳的研究整理、继承创新、经营保护单位,在几十年的经营中,始终保持了宫廷风味的特色。为了挖掘和研制宫廷名菜,仿膳饭庄派人多次前往故宫博物院,在浩繁的御膳档案中整理出乾隆、光绪年间的数百种菜肴。其中凤尾鱼翅、金蟾玉鲍、一品官燕、油攒大虾、宫门献鱼、溜鸡脯等最有特色;名点有豌豆黄、芸豆卷、小窝头、肉末烧饼等。1979年,经过挖掘、整理,仿膳饭庄在国内首家推出了清廷御膳,引起世界各国饮食界的广泛关注。御膳选用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等名贵原材料,采用满族的烧烤与汉族的炖焖煮等技法,汇南北风味之精粹,丰富多彩,蔚为大观。

相关主题景区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景区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是我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集皇家文化、孝道文化、丧葬文化、碑文古刻、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清代皇家陵寝建筑群。 清东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至1935年同治皇帝的两位皇贵妃入葬惠妃园寝,历时274年之久。在清东陵8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内分布着15座陵寝、580多座单体建筑,共葬有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计161人。在清东陵下葬人物中,不乏对清代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辅佐世祖、圣祖的清初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开创“康乾盛世”的圣祖康熙大帝和高宗乾隆皇帝;清末两次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的慈禧皇太后等。这些人物在清代历史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主宰国家命运,叱咤风云,在国内外有极高的知名度。他们的陵寝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恭王府

在风景秀丽的北京什刹海的西南角,有一条静谧悠长、绿柳荫荫的街巷。在这条街巷之中,坐落着一座王府,它就是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恭王府。恭王府的前身原为清代乾隆朝权臣和珅的第宅和嘉庆皇帝的弟弟永璘的府邸。 恭王府作为清朝亲王的府邸,其建筑布局规整、工艺精良、楼阁交错,充分体现了皇室辉煌富贵的风范和民间清致素雅的风韵。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花园占地28860平方米。 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采用绿琉璃瓦,显示了中路的威严气派,同时也是亲王身份的体现。东路的前院正房名为多福轩,厅前有一架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至今仍长势甚好,在京城极为罕见。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欣的起居处。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精品之作当属高大气派的锡晋斋,大厅内有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为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此为和珅僭侈逾制,是其被赐死的“二十大罪”之一)。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后墙共开88扇窗户,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

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北,狮子沟南侧,占地22万平方米,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者,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

丫髻山景区

  丫髻山是华北道教圣地,海拔368米,总面积5平方公里,古建筑面积8404.18平方米,位于平谷区刘家店境内。因两座山巅高耸状若古代女童头上的发髻而得名,享有“金顶”、“畿东泰岱”、“近畿福地”等众多美誉。   丫髻山碧霞元君祠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唐初,明代开始受到皇室的重视,赐有 “敕赐护国天仙宫”等匾额,清朝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到丫髻山进香瞻礼。尤其是自清康熙帝开始,丫髻山就被视作皇室家庙,从而促使丫髻山走向鼎盛与辉煌,被御封为“近畿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