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景区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文化交互引擎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景区
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长城是万里长城上著名的军事古关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守土戍边的雄关险隘。这里山峦重叠,溪水长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素有“关沟72景”的美称。早在金代便以“居庸叠翠”名列“燕京八景”之首,清乾隆皇帝曾亲笔手书“居庸叠翠”。 从金代经元、明、清七百余年,燕京八景第一胜景就是居庸叠翠。 居庸关长城集雄、奇、险、峻于一身,东跨翠屏山,西跨金柜山,如鲲鹏展翅,全长4142米,古时就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清乾隆帝的这两句诗,道出了居庸关的雄伟险要。 居庸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燕国就曾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 历史上,居庸关是一个重要兵镇,建有南北券城、城楼、敌台、水门、户曹行署、粮仓、书馆等功能各异的配套建筑,关城的建设巧妙地利用西高东低,两山夹一水的自然环境,“据险制塞”,构成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元代时,居庸关是北京通往内蒙的重要交通大道。因皇帝经常过往,因而在关内设有行宫、寺院、花园等建筑。现存的云台就是元代修建的过街塔台基,云台券洞上雕刻的佛教图像和梵、藏、西夏、维、八思巴、汉等六种文字的经文,是研究元代佛教、古代文字和各民间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是现存元代雕刻艺术的精美杰作。“云台”内地面由近120块巨石铺成,历史上行人和牲畜不断从券洞内穿过,石块被磨得光滑圆润,地面还留下4道明显的车道印痕,光滑的地面和深深的车辙仿佛在告诉人们,历史上的居庸关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 居庸关的南北券城呈半圆形,上有券城楼三间,为南北向歇山三重檐砖木结构。城楼南北侧悬挂两块白底黑色“天下第一雄关”巨匾。“天下第一雄关”之名来自清代钱良铎撰写的一篇游记《塞外纪略》“十五里至居庸关城,城门额曰“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自元代至清代修建了众多的庙祠,涉及佛、道、儒三大派别。其建设数量、规模和等级,在万里长城关隘庙祠建设史上当属首位。经过修建恢复原貌的有:城隍庙、吕祖庙、真武庙、关帝庙、关王庙、马神庙、表忠祠。此外,居庸关还建有牌坊数座,位于关城南侧,黑琉璃瓦面,四柱三楼的建筑是迎恩坊;云台和南券城之间黄琉璃瓦,四柱七楼的是国计坊,位于吕祖庙下三座亭子用游廊相连的是长短亭。 居庸关长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壮美秀丽自然风光,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在“户曹行署”走廊墙壁之上,建有居庸关古诗碑林,碑林选用汉白玉石板制作,内容选自唐、宋、金、元、明、清描写居庸关诗词52首,作者有唐代高适、元代郝经、明代杨士奇、清代康熙、乾隆、顾炎武等著名诗人。 居庸关长城,不仅以它特有的雄姿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广大中外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万里长城的文化内涵,而且已成为可为中外游人提供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旅游配套设施齐全的大型综合性服务的长城旅游景区。 秋天的长城是最美的,城墙两旁的红叶绚目多彩;周围遍植苍松翠柏,重岗叠嶂,碧波翠浪,景色优美异常。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 巍巍长城,风骨铮铮,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世界的奇观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雨,长城更以其磅礴的气势和雄伟英姿,广受世人瞩目。居庸关长城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价值,正逐步成为向世界展现华夏文明、传播古老历史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北武当山

  北武当山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西部山区,主峰海拔1437.3米,俗称“老爷山”,《顺德府志》记载:北武当山,去府西百二十里,上有玄天上帝庙,亦曰小武当,其旁即青龙、白虎二山。距沙河市区60公里,是河北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山貌壮观、奇峰耸峙、沟壑幽深、植被繁茂,名川丽水随处可观,奇峰秀石举目皆是。

景忠山宗教文化旅游区

景忠山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境内,地处京、津、唐、承、秦五市中心腹地,西距北京180公里,东距秦皇岛150公里,南距唐山75公里,距天津185公里,北距承德140公里,在五市两小时出游圈内,地理位置优越。景区距京沈高速迁西支线、唐承高速均只有十分钟车程,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 景忠山海拔610米,从山脚到山顶共有1872级台阶,盘旋于峭壁悬崖之间,延伸于苍松怪石之中,曲径通幽,一步一景,清代张太复有诗曰:“路指三屯外,青莲朵朵擎。万松穿石立,一径与天争。” 景忠山素有京东名岫之美誉,景区资源特点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自然景观鬼斧神工、秀美旖旎,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文古建匠心独具、蔚为壮观。 景忠山以其秀美旖旎的自然风光,被康熙皇帝御封为“天下名山”。它雄踞冀东,孤峰独秀,苍松蔽日,峡谷清幽。春天山花遍野,香风扑面;盛夏万木碧绿,百鸟争鸣;深秋天高云淡,层林尽染;隆冬白雪皑皑,玉洁冰清。历史上就有峰巅莲座、峡谷影龙、云寺晓钟、拂晓观日、金花漫野、滦水迤蓝、峦峰叠翠、幽洞常滴著名的景忠八景,令人心旷神怡。其观古之幽,探奇之妙,赏景之媚,不愧为京东第一名岫。景忠山1872级进山石阶香道,蜿蜒盘旋,直抵峰顶,气势壮观。登高鸟瞰,绵绵群山尽收眼底,渤海排天之浪似在眼前,奇观异色,美不胜收。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帝王将相,对景忠山情有独钟,讴歌赞誉,诗联碑匾,广为流传。当年康熙皇帝登临此山后,有感而发,御题“天下名山”、“名山初步”、“灵山秀色”等匾额。 景忠山一千多年的发展史,积淀下博大精深的宗教历史文化。自唐代以来,景忠山始称为明山,自此千余年来香火不断。明朝初年,由于蓟镇总兵府移驻山下三屯营,按照四方守护神的名称,称其为朱雀山。后来此山建“三忠祠”,祠内供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三位爱国忠臣,取其“景仰忠义”之意改名景忠山。明嘉靖二年,蓟镇总兵马永又于“三忠祠”东侧建碧霞宫,奉元君像。之后,曾在景忠山脚下镇守16年之久的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缮。从此,景忠山的香火日益兴盛。清朝初期,顺治和康熙皇帝对景忠山格外垂青,他们曾六次登临景忠山,不仅拨给大量田产帑银,修复山上山下庙宇建筑,而且御赐十六斤四两的金娘娘一尊及四千五百余卷的《大藏经》一堂,成为景忠山镇山之宝,并传承至今仍有“朝金面”习俗。曾在景忠山知止洞内面壁参禅九载的一代高僧——性在被顺治皇帝于顺治九年五月(公元 1 652 年)召入京城大内讲经礼佛,于椒园供养,开创僧侣入大内讲经之先河,并敕封为“别山慧善普应禅师”。据《清史满文档案》记载,顺治立玄烨为太子,就是在景忠山问卜后而钦定的。景忠山被看作皇家寺庙,每议要政都来景忠山礼佛问卜。由此,声誉雀起,名驰天下。景忠山距清东陵60公里,过去乾隆、嘉庆等皇帝每到东陵祭祖必朝拜景忠山,祈福纳祥,使景忠山香火日盛。 千年历史留下了蔚为壮观的人文古建。自唐代开始,山上便建有三清道观等古建庙宇。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据史料记载,明代马永、戚继光先后组织修建庙宇,崇祯皇帝多次派人来山进行修缮。清初,顺治、康熙两位皇帝数次拨付国库帑银,把景忠山当作皇家寺庙来修建,终使景忠山形成了“庙宇七十二,金面百六尊”的山顶、山中、山脚三大完整的建筑群。这里既有恢弘的皇家建筑,又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古建庙宇,既有碧霞宫、财神庙、真武庙、玉皇殿等道教建筑,又有御佛寺、圆通禅寺、千手千眼菩萨殿等佛教建筑,还有三忠祠等儒家建筑,并新建体现景忠山特有文化的宝鼎文化园、安坐金娘娘的北方第一金殿、获得基尼斯记录的万福路等人文景观。所有建筑依山就势,规制各异,无不体现着独具的匠心。 神奇的自然景观,深邃的宗教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乡土民俗,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景忠山都将举行规模盛大的传统庙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还要举办“纳福迎春文化节”,京、津、唐、承、秦、内蒙等地游客蜂拥而至,各路商贾云集,香客如潮,歌舞、评剧、马戏、皮影、花会等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游人突破20万之多。每逢节假日、每月初一、十五及景忠山诸佛道日,人们或是出于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的崇拜,或是民间文化活动和自然风光的吸引,游玩、观光、朝圣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