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三益

北京
🎧  听景点介绍

通三益通三益秋梨膏由原通三益食品店始产于一八七六年,久负盛誉。益华厂的前身为通三益食品店的生产厂。一九五八年,通三益食品店公私合营、厂店分开,生产厂由崇文区前门大街迁到崇文区永外定安里现益华厂住址,厂名也几经变化后为现在的益华厂。通三益食品店的店铺除通三益秋梨膏外还经营其他干鲜果品,一九九三年,该店铺被工商注销。益华厂沿袭了原通三益秋梨膏的生产工艺,以生产“青松牌”和“长青牌”(原为“醉翁牌”)通三益秋梨膏而著称,享有一定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益华厂与通三益秋梨膏的历史渊源被收录在《中国名优副商品大全》、《崇文区志》(工业卷)、《中华土特产辞典》、《北京特味商品老店》等书中。一九九三年十月,益华厂又被国内贸易部评定为“中华老字号”,获得了证书和铜匾。通三益公司成立于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由于其冒用通三益老字号的历史向国内贸易部申请颁发“中华老字号”证书,国内贸易部于一九九六年四月颁发给通三益公司“中华老字号”证书及铜匾。后经审核,国内贸易部又于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发出通知撤销通三益公司“中华老字号”称号,并收回了证书和铜匾。此外,通三益公司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中及其他的广告宣传中均称该公司由通三益老字号演变而来,并指责益华厂假冒通三益产品违法经营,该公司生产销售的秋梨膏的包装中也标有“1876”“正宗通三益”“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等字样。另一九九六年,益华厂生产的秋梨膏的包装中由原来使用的“燕窝秋梨膏”等字样改为使用“中华老字号”“通三益”燕窝秋梨膏等字样。

清嘉庆初年,3个来自山西的商人在漕运终点通州落了脚,他们在通州城里逡巡了几天,终于选定在城内最为繁华的东大街开了一家店铺,名为‘‘三益真”。三益真经营的商品很杂,既有来自大江南北的干鲜特产,也有自制的蜜饯果脯,还有日常用具油灯、雨伞、碗筷等。

这三人秉承了晋人的经商天分,不多久就将这家杂货铺经营得有声有色。地理位置的便利给了三益真许多便利,因为来自南方的货品都要经通州再转运至北京,三益真就利用自己物资中转站的地位,丰富了货源,同时与北京城内的各杂货铺和干果海味店保持生意交往。

但通州再繁华,毕竟比不了北京,三益真萌发了到北京城内开分号的打算。

建店60年后才推出秋梨膏的传奇来历

嘉庆二十年(1815)的端午节,前门大街上又一家新店开张,取名“通三益干果海味店”,意为通州三益真的分号。据民俗学家王永斌的说法,店名其实是想定为“通三益真”的,但那时的店铺名大多都是三个字的,四字店名极为拗口,不合习惯,只有作罢。

新店开张好不热闹。那一天,宾客络绎不绝,三间门面的店铺,里里外外都挂满了亲友们送来的红幛子。和三益真一样,新开业的通三益仅仅是家杂货店,除了果脯和蜜饯的简单加工,不从事生产活动。后来让它名扬天下的秋梨膏,是开业60年后才出现的“新产品”。

传说通三益秋梨膏的配方来自宫廷,其背后还有一段故事。过去,北京城里一到秋天就刮大风,得感冒、咳嗽的人很多,一般家庭就爱买些秋梨回去熬梨水喝,能够止咳祛痰。常来通三益店里买秋梨的,除了普通百姓,还有一位太医。掌柜的早就听说过宫中用熬制秋梨膏治好了妃嫔咳嗽顽症的故事,对这位太医格外殷勤,每次到了店里,沏茶拿烟不说,还经常邀请太医一起吃饭、听戏,赠送礼物。日子长了,两人渐渐成了好朋友,掌柜的才敢试探着说出自己的请求――秋梨膏的方子。太医思量再三,自己欠下了掌柜的不少人情不说,这方子传播出去,每年秋天确实能解救不少人的病痛。于是,在这位太医的指导下,通三益的秋梨膏制作开始了。(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