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风筝
曹氏风筝因传承、纪念曹雪芹的风筝技艺与人文传统而得名,是中国民间风筝艺术四大门派之一,中华民族风筝艺术传统和习俗的优秀代表。
1943年,孔祥泽先生与京城数位风筝名家偶见清末《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先生所作《废艺斋集稿》。孔老敬重雪芹先生著书传艺之初衷,追本溯源,以《废艺斋集稿o卷二o南鹞北鸢考工志》为蓝本,致力于曹氏风筝的整理、研究、复制和推广,为其技冠以"曹氏"之名,六十多年始终如一,终将其传之后世。
2006年8月,曹氏风筝入选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1年5月,曹氏风筝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后孔祥泽之子孔令民收徒孙缪伯刚入门下,作为"曹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之一,在缪伯刚四处奔走努力下,聚合各界人士,通过风筝茶汇,在大兴高米店街道郁花园一里社区成立曹雪芹风筝工作室。
2019年,曹氏风筝入选大兴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曹雪芹风筝"是民间风筝艺术,融民间文化、南北扎制技术精华于一体,形成了独特风格。其制作流程为扎糊绘放,合称"四艺",工艺独到。其保存了21首扎制口诀歌诀,43种技法中保留下来的14种制作工艺,做工细腻、用料考究、绘制精美、放飞富有情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拍子、硬膀、软翅三类。其中拟人化的扎燕凸显了北京特色。
曹雪芹风筝代表作品在不同场合赠与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科菲o安南、法国总统萨科齐、德国总统武尔夫、澳大利亚总理鲍勃o霍克、韩国总理李寿成等国际领导人;同时促进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为多国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桥梁,打开国际视野的文化空间。
大兴素有放风筝的传统,如今以兴海公园常见放风筝的爱好者,也常有以风筝助老助残的活动,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动手动脑协调能力,健身养生,感受来自传统艺术的魅力,而这正是曹雪芹风筝的初衷。(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