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竹马,也叫竹马社火。官池镇(原石槽乡)伍家湾村的群众年复一年在正月十五“跑竹马”,一庆旧岁丰收,二祈新年人财两旺。据耄耋老人讲,伍家湾跑竹马的历史大约有一百多年,记得1925年那次的跑竹马规模最大,那时村上有个名叫“老庄子”的老汉一生喜欢热闹,每次跑竹马他总是社火头。后来技艺代代相传,到现在已有三代传人。
“跑竹马”先从“烧社火”开始。正月初七过后,好热闹的人就开始筹划实施“烧社火”。天黑风静的晚上,这些人抱写谷杆草,在“社火头”家门口点燃谷草烧大门,社火头怕烧着大门,就不得不答应闹社火。随后取得村上负责人同意后,再向各家各户筹集资金,村上再拿一点钱,即筹划全部热闹有关事宜。
“竹马”是用竹条先绑好马头、马颈与马的前胸及马臀的竹架,再在马架前胸和臀腔内装置一个能插小蜡烛的螺旋状小铁环(可插蜡烛,后来改变成用手电池和小灯泡),然后再按照马的不同颜色用红、黄、黑、白纸裱糊成马形,“竹马”变做成了。
“跑竹马”多是挑选一些(30---50个)年龄在七、八岁,最大不超过十岁的男女小孩作为骑马人。然后把连接好的马前身勾挂在小孩的前腰,将马臀部勾挂在小孩的后腰,再给小孩穿一条裙子(以遮住小孩的两腿)。这样从外观上看,很像人骑在马上一样,马头系有马缰,跑马时小孩两手拉动马缰,马头上下移动,真像活人骑活马。另外,每匹马,各配一个彪形大汉作为马标(牵马人),装扮成武士模样(头包黄巾,额带额花,身穿红色马甲,两小腿缠裹腿带,一手拿鞭或锏,鞭锏上绑几个不同颜色的纸折小扇,一边走一边不时上下晃动,一手不断抖动马铃,非常动人悦耳,且走且打呼哨,每匹马紧跟自己的马标活动。
以跑竹马为主的社火,一般多在晚上八至十一时进行,白天也可耍,但不如晚上好看。竹马社火,队伍最前面是由一杆两人组成社火头,杆是一根长约十米左右的竹竿,一般用蓝布上下缠裹起来,顶部绑一红色小旗或一个鸡毛掸子,杆的上中部结绑2―3个带色方斗,类似古庙门前的旗杆,杆的中部绑2―3副马铃,杆的基部绑一个过去碾麦苗用的石碾(轱辘),距离杆的底部系一条绳子,两个丑角模样人物,一前一后,前者拉绳,后者扛杆,每走一段(约50―100米)一停,前者可百怪丑态,后者摇动竹竿,使马铃乱动。紧跟是两个担放铁炮的英俊小伙,每当主要路口点放铁炮。再是两个媒婆模样的男扮女装骑公驴,手提竹篮,内装碎麦草,口中不停喊着:“女家看女去------”,看见有人阻挡道路,把驴一打驴一叫,顺手撒去一把麦草(起着清除路障的作用),她可以前后乱跑,不受限制。接着是大小船队,大船居中,前后各有两只小船,驾船者均系男扮女装的“花媳妇”,大船两边各有一位化妆老人,手执木浆划船,每只小船也各有一老者划船,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还有些配角人物,如“张公背张婆”、“海螺与渔翁”、“孙猴盗扇”、“顶板凳”等等。接着是“花鼓”队,最中间是“竹马”大队,每场次竹马扮演古典(内容)不同,但都以配剧为主化妆。竹马后边又是一个锣鼓队,最后是“花车”,过去花车是用大马车装扮,很花似一只大船,车(船)停止时,车前后有人在有节奏的上下压动,很像大船行进在大海,车前由四匹骡子拉动,两边两匹骡子各骑一彪壮武术装扮的小伙子,头包红巾额戴红花,光赤上身,时而跳上骡背,非常英武,车上是大型锣鼓,整个社火大队两旁是“火把”大队,每边各10―20把,每个火把由一年轻小伙用铁叉插一个点燃的废旧“柳冠”(洛南人过去一种浇水用具,很早前用柳条编织而成,后来改用竹条编织,“柳冠”内外涂抹一层很厚的柳冠油点燃,耐久性强,亮度高)。从远处观看,整个社火很像两条火龙弯曲而行,每个竹马前后被点燃的小烛照得发出亮光,远看真像小小萤火虫闪闪发光,别有一番风采。
伍家湾村的灯竹马适宜于晚上活动,用纸裱糊而成的竹马透光性好,形成灯与人,人与灯巧妙结合的虚幻世界,分不清是天上还是人间,星光灿灿,好似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