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民间刺绣
横山县刺绣是历代民间劳动妇女们的艺术,在民间美术中属于最基本、最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理清陕西省横山县民间妇女刺绣的历史,或横山县妇女在某个历史阶段或事件中的刺绣状况及作用等,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对横山民间刺绣艺术的研究,必须先更好地理解陕北人的历史和文化,并为陕北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视角。在研究方法上,要运用图像学、形式分析、调研采访等方法,力求对陕西横山民间刺绣艺术有较全面的认识。
一、横山民间刺绣渊源及横山民间绣女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偏西,毛乌素沙漠南缘。东临榆阳(区)、米脂;南接子洲、子长,西与靖边接壤,北靠内蒙古乌审旗。横山县辖10个镇8个乡1农场,358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4333平方公里,总人口34万。本县是革命老区,历史悠久,文化遗迹可观,民风淳朴,人民厚道豪爽,稳健能干。在中国刺绣发展悠久的历史中,最早能追溯到到黄帝妻子嫘祖教民育蚕的故事。有关横山民间刺绣的源头,《横山县志》中并没有记载,虽然没有文字的记载,但一代代的后人都知道在他们前辈之前已经有刺绣这门活计了。
在横山,刺绣对女孩子来说,这种劳作的训练是必需的,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五、六岁就拿起针线,八、九岁的时候,她们可以给自己缝些踺子、沙包一类的玩具。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子们的技艺也日渐成熟,做一个巧手姑娘便成为她们的自觉愿望。因此,在农家处处可见“母女相传,邻亲相授”的传艺生动场面。渐渐的,女孩子们长成了大姑娘,到了出嫁的年龄,她们的装束也不同以往。出嫁的这一天中,旧俗人家对媳妇讲究“针线茶饭”,这针线功夫还在饮食之前,所以女孩子们大多以自己给自己做嫁妆来显示是否“称职”。而这嫁妆中绝大多数是绣品,且都是手工绣品。比如,党岔、武镇一带的针扎扎,它既是配在衣襟上的吊饰品,又是妇女平时藏针的绣花布囊。仔细观察品味,这些绣品的内容都带有一定的寓意。在从少女到少妇的这一转化阶段,婚期绣品上的图案尽管不尽相同,但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上是“鱼儿闹莲”和“石榴坐牡丹”两种。在横山,这些纹样有其特定的寓意,鱼、石榴和莲、牡丹分别是男女生殖器官的象征,鱼莲相交隐喻着男女两性的交合,其目的是繁衍后代。两大主题可归结为一个主旨:生育。
做母亲的生涯开始了。孩子还未出生,种种生活用品,如童枕头、童帽、童鞋以及婴儿被褥已经一应俱全。这些用品上绣的图案纹样,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小孩子穿的、戴的、玩的东西上常常伴有“老虎”的形象,如虎头帽、虎头鞋、虎形图案等,以老虎为主题的这些用品、饰品。表达了大人们对下一代的某种希望和寄托,蕴含着新的寓意。
“十年的媳妇熬成婆”,一个普通的横山乡村女性在经历了出生、少女、婚嫁直至成为一个母亲几个阶段后,一般正常情况下,她的人生历程基本已经定型了。作为妻子、母亲,她依然会在家里门外默默劳作,生生不息,直至度完自己平凡的一生。当然,她也依然会手工不辍,一针一线,绣绘出一件又一件令人回味不已的温暖画面。她们拿起剪刀是就能剜花,拿起针线是便可绣花。横山的乡村妇女就是这样,她们从小就围着奶奶学剪窗花,学绣花,几十年一剪到老,一绣到老,练就了深厚的民间艺术造型功底,保持了刺绣艺术在自然状态下的源远流长。
二、横山刺绣与当地民俗
任何一种民间刺绣的风格与特色,主要由地理环境及民俗所决定。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养育着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群依靠不同的劳动方式生存,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横山民间刺绣就是其中之一,从整体造型、构图到细微的绣法针法无不深深地打上生态环境的烙印。气候、山水、植被之色是民间刺绣最原始、最基本的文化底色,民间刺绣中的民俗因素是在浓重的自然生态环境底色上不断地反复地堆砌、沉积以后,经过千千万万的民间刺绣妇女重新感知、选择、组合、构思的结果。横山民间刺绣是横山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由不同民俗用途形成的不同绣品分别蕴涵着具体的文化内涵,发挥出增加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纽带作用。”因而刺绣在婚嫁、丧葬、庙会等等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年节习俗上的应用
横山民众非常重视年节。据统计,一年之中人们所过的节日达39次之多。年节与庙会绣品,承载着地域群体共同的民俗信仰,具有较强的展示性。其时的民间刺绣,在男女老少辞旧迎新的服装上尽显风采。秧歌是横山人民逢年过节最有趣的活动,他们节日的盛装上自然也少不了刺绣的装饰点缀。同时在门帘、窗帘、被单、枕顶、烟袋、布玩具等家庭布置与日用品上,刺绣随处可见,美不胜收。
(二)婚寿丧习俗上的应用
陕西横山民间刺绣与人生结合最密切处,莫过于应用在生、婚、寿、葬等人生礼仪中的绣品。嫁娶婚俗仍保留过去的定亲、搬酒瓶、迎亲、上头、结缘法、闹洞房等习俗。“绣一对鸳鸯戏莲花,白明黑地都要在一达。”这是过去横山未婚女子在绣花时常唱的曲子。婚俗在民间是人生大礼。婚俗绣品花样十分丰富。绣品在乡村生活中往往也成为青年男女表达情意的信物。而真正展示新娘的刺绣才华则是在“结缘法”时,这时新娘会在新郎的陪伴下问候男方的长辈亲戚朋友,依从长到幼的顺序一一问好,并呈上自己的见面礼,而这见面礼就是新娘婚前绣好的各式绣品。例如,给奶奶送的是“奶头形”针扎扎,表示对奶奶养育之恩的感谢;送给婆婆的则是顺袋子,表示媳妇对婆婆的孝顺,以及预示日后婆媳间的和睦相处;而送给其他婶娘、姑嫂的则是不同形式的针扎扎,如“花瓶形”针扎扎、“吊钟形”针扎扎、“插片形”针扎扎等等;送给男性长辈的见面礼以水烟袋、鞋垫居多;最好玩的是送给小姑子的“双头鸡”针扎扎、“布娃娃”针扎扎、“回头鹿”针扎扎,造型奇特,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按照传统“五福”的观念,长寿排在第一,以代表青春永驻,延年益寿的寿俗品行为主。主要绣品有老婆婆头上戴的勒勒,耳朵上戴的耳套,衣服上挂的“寿桃形”针扎扎;老汉汉戴的瓜壳帽,上面绣有“老鼠啃西瓜”。丧俗的讲究也很多,传统气息颇为浓郁。关于葬俗绣品,以寿礼中的服饰、卧具为主,人死后所穿的“寿衣”,完全没有实用的和观赏的意义,甚至礼仪上的意义也不占主要位置,它只是做为“亡灵”消费生活的延续,这纯属信仰的需要。它们虽仅用作陪葬,却依然充满想象力,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为丧俗而作的民间刺绣作品中,有逝者头上枕的绣有石榴、牡丹代表多子多富贵的枕头,脚穿绣着喻地喻水的莲花“老鞋”,也有在鞋底上绣“引魂鸡”、“引魂狮子”以引导主人的灵魂升入天堂,它与“老枕”如天地上下相对,是逝者灵魂通天通地,灵魂不死,生命永生。
三、姿态万千――横山刺绣在民间的分类
(一)主题分类
主题从象征表意方面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延长所用形象的自然属性”。陕北横山民间刺绣艺术常以内涵丰富的动、植物,如鱼、石榴、牡丹等图形形象,打破时空的限制,将不同时间、地点、季节的场景铺绘在一起,通过精心的搭配,构成和谐而美好的画面,巧妙的表达诸如“石榴坐牡丹”、“蛇盘兔”、“鱼戏莲”、“鸳鸯戏水”、蝶恋花等保护生命、种族繁衍一些富有内蕴的主题,这类图案在枕头顶子、鞋垫中经常可以见到。
第二种――“利用谐音取意”。勤劳质朴的横山人,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还创造出了许多富有吉祥寓意特征的纹样,常将生活用的柴(横山话读“cai才”)禾谐音“才”指才气,“蒜”谐音“算”寓意会算账等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横山过年的时候,母亲会用柴禾、蒜、铜钱、红枣、鞭炮及一小块红布,用线穿在一起缀在小孩的双肩上,希望自己的孩子枣(早)日成柴(才),蒜(算)帐赚钱(铜钱),一炮走红,一鸣惊人,寓意十分深刻。还有“鹿鹤同春”、“喜上梅头”等。
第三种――“造型图符”。抽象符号的样式常见的有象征一阴一阳,天地相合的“十”、象征繁衍不息的“�d”、“如意盘肠”、六角形图、云勾子等,在横山这类符号大都是老人们严格地传给女子们的。这些看似自由的手工艺品,当其触及生命和爱情时,善绣的女子们始终是一丝不苟的。
横山民间刺绣纹样主题非常注重文化内涵,充分运用汉民族语言、文字与图像同源、相同、相融的特性,通过寓意象征性的图画语言或图画文字构成画面,表达对吉祥美满生活的向往。而其构图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幅画面常常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其更加丰富,变化生动。王佃美的寿鞋上的两种不同应用,鞋帮上绣的是缠枝牡丹,鞋底上绣的是云勾子。(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