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山耍锣鼓

重庆
🎧  听景点介绍

仙女山耍锣鼓是长期流传、活跃于武隆区中北部广大地区(包括现在的仙女山街道、火炉镇、双河镇,原来的白果乡、核桃乡和木根乡等地区)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娱乐演奏形式。据仙女山镇明星村阳光农业社85岁的鼓师代远明老人回忆,他已是打耍锣鼓的第五代传人。据上辈人讲,以前耍锣鼓的曲牌不多,演奏技巧也比较单一,自清朝末年,从重庆经过仙女山至酉阳秀山出湖广“大塘路”上,来了一些外地打耍锣鼓民间艺人,经他们传授和指教后,乡间打耍锣鼓的曲牌才开始丰富起来,演奏方式也有所创新。先由白果场一批锣鼓手演练记熟,再由他们向一些农村的耍锣鼓班子传授,于是便逐渐传播到广大地区,至今能较好地传承下来。

在联合演奏(打击)时,击鼓的鼓师是总指挥,其余锣、钵、马锣、铰铰手必须跟从鼓师的手势和点子跟进,各自按曲牌的引子打击好自己手中的乐器,让其发出不同的声响,相互协调地击奏出风格不一、特色独具、铿锵激昂、优美动听的交响曲。2011年列入第三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仙女山地区耍锣鼓有其自己独特的演奏形式,他们演奏的乐器以鼓、锣、钵、马锣、铰铰为主,锣鼓引子(曲牌)十分丰富,音乐形态包含了多种内容和各种情绪,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不少固定的引子(曲牌)简洁精练,节奏感强,且曲调分明,头子和尾子能自由搭配,连缀交替,易于学会,被全镇各地耍锣鼓班子所掌握,成为开展比赛活动的重要内容。而且打法新颖变化多样,不但能坐着打,还可以走着打、站着打,变换各种队形打及登上舞台表演,以丰富的肢体语言配合器乐演奏,表达了这种民间传统音乐绘声绘色的艺术渲染效果,成为大山深处农村中别具一格的娱乐形式。(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