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阳戏

贵州
🎧  听景点介绍

天柱阳戏是天柱人民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主要流布于渡马乡江东寨、岩门、度慕,凤城镇的润松、老寨;邦洞镇岩脚寨、血团寨;兰田镇楞寨、杞寨、寨头、地锁;瓮洞镇关上、街上、大段街上;白市镇街上、窑上,江东乡江东寨;远口镇街上、大样园田,高酿镇三寨,石洞镇汉寨、大坪;地湖乡吴家寨等地。

天柱阳戏是流传于天柱民间的一个剧种。19世纪中叶,流经天柱的坌处、远口、白市、江东、瓮洞5个乡镇的清水江及汇入湖南的沅江江岸,多处有木商、布商等人创办的“湖南会馆”、“贵州会馆”、“福建会馆”等。会馆既是经商的联络地,又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扭带。通过清水江和沅江的庙宇、会馆,阳戏由湖南黔阳传入天柱瓮洞关上,至今约160年左右。20世纪初叶,由瓮洞传入兰田、渡马、邦洞,由湖南会同平村传入白市、江东;由湖南会同阳溪传入远口园田。20世纪中叶(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是天柱阳戏的繁盛时期。

天柱传统阳戏,多为颂扬自由爱恋、抨击封建礼教的束缚、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以及披露旧时人间苦情等。新编阳戏多为歌颂新人新事新风尚。传统阳戏剧目有《打菜》、《南桥会》、《吞丹斩孤》、《前娘后母》、《化子盘学》、《刘海砍樵》等76个;新编、改编阳戏有《丙寅年》、《春茶只赠心上人》等21个。乐曲有“喜调”、“苦板悲调”、“杨柳调”、“七字调”、“开四门调”、“出场调”、“过场调”、“入场调”、“踩堂调”等20余种,伴奏人员一般五、六人。锣鼓点子:有“古咒云”(闹台锣鼓)、“品品今”(出场、进场锣鼓)、“风老大”(过场锣鼓)、“猛虎下山”、“麻雀闹林”等十余种。这些锣鼓点子,有时如疾风骤雨,有时如叮咚流泉,有时如琵琶弹奏,舒缓自如,妙趣横生。表演时生角要走半边月,起步时先抬脚,一般走“丁字步”、“马弓步”、“龙穴虎步”、旦角出场走“驾妖风”(又称园台步),丑角表演可以自由发挥。表白用本地方言,演唱真假嗓音结合。旧时演出阳戏,旦角均系男扮女装,传统阳戏的服装均为古装,贫寒富贵各有区别。演出有整套习俗。如果是在戏楼演出,右设“上马门”,贴“出将”横联,左设“下马门”,贴“入相”横联:戏台两边联:“千百年后,大家都是古人,趁此时,立定脚跟,做一个忠臣义士孝子贤孙,照样演来真好看;廿四史中,细事俱成铁案,到今朝,编入曲本,将许多霸权谋术奸朋- ,合盘托出不留情”。演出前后要分别作“开台”、“扫台”法事。开台作法事要念咒语,其中有“天之有道,下的是鹅毛细雨;地之有道,出的是五谷丰登;国之有道,出的是忠臣良将;人之有道,出的是孝子贤孙。”之后,即开台打“加官”和演出。演出后“扫台”时唱:“扫除- 邪气,正道正气祯祥;天地阴阳分明,国泰民平安康”。

天柱阳戏演出的时间大多在农历正月间,一般先在本寨演出2-3天,然后带着龙灯、武术队到外寨、外乡演出。赴外寨、外乡演出,多数是本族人或亲友下贴子邀请,其目的除为了娱乐、热闹外,意为有龙、有戏入寨,当年的阳春(庄稼)就好。每年的大型民族歌节,阳戏班进入歌场演出。阳戏的演出,从来是在任何地方都不卖票、不收费,只要开台,人人可看。

天柱阳戏的传承方式为师徒传承,代表性传承人早期有瓮洞胡子达、蓝田楞寨杨光球、邦洞岩脚寨杨通植、渡马江东杨培贵;初期和中期有蓝田杨绍卿、渡马杨维金、远口园田吴述德、石洞赖声昭;后期有金庆元、甘双玉、杨文干、杨德懿、杨俊豪、肖以松等人。

天柱阳戏班组织不跨村、不跨寨,一般以一个村或一个寨组成阳戏班。戏班一般由18人至20人组成,以在本村、本寨自娱自乐演出为主,有时应邀出村演出。剧中人物少,角色朴实。剧目近百曲,多为人间故事题材,剧中人物一般二至五人,角色分生、旦、净、丑。个别剧目只有生、旦两个角色。乐曲古朴,以情论调,有喜、怒、哀、乐调;以角色论调,有生、旦、净、丑调;以场记论调,有出场、进场、过场、文场、武场调。除哀调外,大多数明快流畅。其发源地虽在湖南的西北部,但湖南却早已消失,清道光年间流传天柱后,即在天柱植根、发展,唯独在天柱地区保存下来,成为我国独有的一个民族剧种。

阳戏戏班曾经覆盖天柱绝大部分乡镇,全县戏师、戏角及观众众多(20世纪80年代,全县阳戏戏师、戏角曾达530余人,仅统计江东乡江东寨和兰田镇楞寨两个阳戏班近20年的演出场次达900余场次,观众达百万人次),20世纪60年代以前,天柱人没有看过阳戏的少有。80年代天柱阳戏开始复苏,90年代走向衰弱。同时,因岁月流逝,一、二、三、四代阳戏戏师早已作古,五、六、七代阳戏戏师所剩无几。如今,除白市江东队、兰田楞寨、杞寨的少数戏班队还零星开展一些活动外,绝大多数村寨的戏班因戏师去世,年轻人外出打工等原因难于组队演出,现除了阳戏戏师所剩无几,多数阳戏班队自行解体外,服装、道具都已陈腐,曾经繁盛一时的天柱阳戏和其它传统一样受到严重冲击。信息来源:省非遗中心(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省非遗中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