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舞狮

贵州
🎧  听景点介绍

高台舞狮系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借助普通农家饭桌搭建高台,并于其上舞“狮”而得名。

高台舞狮主要流布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大�n、三桥、三江、忠信、旧城、洛龙、隆兴、阳溪8镇及上坝土家族乡和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的斜坡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周边分别与重庆所辖南川市、武隆县、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的正安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全县总面积2156平方公里,辖10镇4乡(含1个民族乡),98个村(居)。道真原属正安县东北部地域,1941年为纪念东汉西南名儒尹珍,以其字命作县名。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界德江、沿河,南邻凤岗,西交正安、道真,北隅重庆彭水。全县面积2777平方公里,人口约44万人,其中仡佬族人口18.5万人,占总人口的43%,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洪渡河是务川仡佬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仡佬族千百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民间认为,务川高台舞狮最早从四川传入务川县泥高乡商家坝,后传入泥高乡川东坝。民国初年,高台舞狮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传入道真、德江、印江等县。高台舞狮的发展经历了花灯―狮子灯―扑地狮子灯―高台舞狮四个演变过程。清代务川人申伯符所著《南园纪事》中即有“各以其事祷神,逮如愿则酬之。……祈年,则上元龙灯、社会、神会及各庙斋醮均此意也。”的记载,解放前直至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务川农村一些较大的村寨仍然有舞狮班子。道真高台舞狮在民间有多种传说,一是关于高台舞狮表演的前一阶段――参香,即“扑地狮子”部分的传说来自于三桥镇。传说王母老娘因害眼疾,玉皇大帝差遣扫瘟狮子下凡,于正月初一至十四期间驱扫五瘟,十五日收回天宫,庆祝元宵大会。另一种传说来自申氏高台舞狮,与“目连救母”有关。传说目连母亲因生前作恶太多,死后被打入地狱。目连为拯救母亲,便拜孙猴为师学艺,后只身前往地狱寻找母亲,因母亲已转世到王员外家化为一只白犬,目连从佛祖处打听到母亲下落后,便以化缘为名前去王员外家。员外家的白犬原本十分凶恶,但一见目连,却泪流不止,以舌0 示。目连推定此犬即是他母亲,便向员外化缘,不求金银财宝,只要这只白犬,王员外欣然同意。目连便一头担经书、一头担白犬,向佛祖求救,佛祖赞赏目连的孝行,便度他母亲升到天国,封为吼佛狮子。

传统的高台舞狮表演多在春节期间举行,舞狮队一般在正月初一出门,走村串户,到十四日返回家中,十五日火化狮头后结束。其表演主要有三个角色,其一为“笑和尚”;其二为“孙猴”;其三便是由二人合扮“狮子”。参与者还有四名击打乐器者(鼓、锣、钹、马锣)及一个先行联系的“打牌灯”者。舞狮者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必鞭炮相迎,接引到堂屋中“参香”,驱扫邪气,祈保新年吉庆。

高台狮子系用当地产硬度高、柔韧性好的金竹扎成。狮身长8尺,用12层皮纸裱糊,然后蒙上淡黄色布,再缀以金黄色的线条,狮头施以彩绘。笑和尚与孙猴子的面具均用12层皮纸在泥作的模子上裱糊而成,同样,面具也要彩绘。高台舞狮班的演出,70年代以前,分为出“愿灯”和耍“闲灯”两种。出“愿灯”大多是进行酬神消灾祈福求子,祈福表演“跃龙门”、求子则表演“送宝”,“愿灯”只能在主人家的堂屋进行。耍“闲灯”是舞狮班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的演出,由某一村寨的寨老邀约舞狮队到该村寨进行演出,正月十五夜十二点前必须收灯。或是受主人家邀请,贺喜演出。高台舞狮的表演一般穿插在狮子灯的演出中进行,白天演高台狮子,晚上演狮子灯。现在已成为一个单独的演出节目,以贺喜为主。每次演出前,掌坛师傅必须要为上台的主要演员分别打卦,卦分阴、阳、圣三卦,只有在阴阳圣三卦都打转的时候,演员才能上台表演,顺利为每位演员打完卦后,师傅面向师祖牌位默念祷告语,烧香纸。明为打卦,实则起到调节演员情绪,安抚演员心理的作用。然后开始搭台,搭台即是用大方桌一张张叠成高台,这种大方桌在当地家家都有,是仡佬人家逢年过节摆放酒宴招待贵宾的餐桌,木质坚硬,做工考究,十分牢固。高台有两种搭法,一种是将大方桌一张一张叠成塔形,上下等大,俗作“一柱香”,一种是先在地面摆放三张桌子,二层两张,其上依次为一张,形似宝塔,故称“宝塔形”,所用大方桌,一般六、七张,最多时可叠十二张,最上一张桌子倒放,四脚朝天,整个高台高7―10米。每叠一张桌子,都要垫上草纸,在垫最后一张桌子时,师傅要为所垫草纸画符,祷告并为演员“藏魂”,明看是迷信,实为防滑和稳定演员心理,撤台后,师傅要收好草纸垫,然后“放魂”。舞狮队演出时,最少要8人,一般12人,其中锣鼓唢呐6人,“笑和尚”、“孙猴子”各1人,舞狮2人,小狮子1―2人。

舞狮正式开始首先出场的是头带面具的“孙猴子”和“笑和尚”,舞狮班称为“小头子”。“孙猴子”活泼顽皮,“笑和尚”憨态可掬,作为热场的角色,他们最初的表演只为博取人们开怀一笑,后逐渐成为了演出的重要角色。“笑和尚”用各种动作从主人家的堂屋逗出狮子,并逗着狮子绕高台一周,狮子又回到堂屋内。然后“孙猴子”和“笑和尚”开始表演,两人在平台的动作以各种“桩儿”为主,如:靠台桩儿、捧手桩儿、观音捧手、跳四桌角、桌上三根桩儿、平台对角桩儿等,其他还有鲤鱼跳龙门、过平台、滚绣球、杨道拐、打马赶路、鳌鱼吃水、蛤蟆拖猴等动作。两人互相逗着上台,到了1米见方的高台,开始高台表演,“孙猴子”和“笑和尚”在高台的表演有徒手表演和借助一条长板凳作为道具的表演。两人相互配合,表演各种惊险的动作,这些动作以各种“倒立桩儿”为主,且都有一个生动而形象的名称,如“蜘蛛牵丝”、“太公钓鱼”、“黄鹰展翅”、“猴子捞月”、“攀岩观景”、“下岩摘桃”、“鲤鱼�刻病薄�“鹤立峰顶”、“金龟驮碑”、“双鹤饮水”、“宝塔冲天”、“悬空立柱”等。在所有的动作中,难度最大的有两个。一个是“下岩摘桃”,即“孙猴子”以双脚伸出桌外,“笑和尚”以头悬空倒立于其双脚踝处,“孙猴子”猛然双脚一放,“笑和尚”顿往下坠,“孙猴子”迅急并拢双脚托住“笑和尚”的双肩,“笑和尚”的头在“孙猴子”的脚下露出,并作伸手摘桃怡然享用状。另一个高难动作叫“宝塔冲天”,“笑和尚”将手脚置于方桌四腿,俯面凌空,“孙猴子”翻上其背,头顶其后颈,身体一伸,脚指蓝天,似宝塔耸立,故名“宝塔冲天”。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表演告一段落,整个铺垫完成(以前这时,“孙猴子”要向观众讨喜钱)。锣鼓唢呐再次齐鸣,威风的狮子出场了,当地人称狮子为“大头子”。狮子有一大两小三个,大狮子由两人共耍,小狮子由一人单玩,上台表演的大狮子必须是经过多年训练的两人。群狮在“笑和尚”的引导下,时而左蹦右跳,时而摇头摆尾,时而扑地翻滚,时而腾空跃起,刚柔并济,惟妙惟肖。平地表演完毕,狮子开始上台,狮子上台有翻上、圈上两种上法,翻上即一层一层翻着上,圈上即每层绕桌腿一周后再上第二层。且攀且舞,狮子到达台顶,尽情表演各种动作,或抖毛,或搔痒,或踢腿,或0 脚,或望月,时而威猛,时而温顺,文与武,刚与柔,庄与谐,力与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狮子的表演高潮在“踩斗”,即狮子站在方桌的四条腿上,或进或退,不断变换方位,交换位置,步伐灵活,动作流畅,如覆平地,从容表演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至此,狮子在高台的表演告一段落,开始边下边撤台。狮子下台有圈下、翻下、倒立滑下三种下法。狮子撤台把桌子一张一张拿下来放在地上排成一条直线,然后在桌子的平台上由“笑和尚”逗着狮子继续表演,这时的表演以翻滚、跳跃等力度大的动作为主。直到“笑和尚”把狮子逗回主人家的堂屋,整台演出才告结束。高台舞狮整套动作共有56个,完成一台完整的表演通常需要3小时左右。

高台舞狮是道真和务川境内世代传承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道真县代表性传承人有第一代传人:申良庆;第二代传人:申孟松、申孟泽、申孟福;第三代传人:申克礼、申克纯、申克刚、申克俊、申克美、徐长生、韩碧文、王泽树;第四代传人:申学军、申勇军、申林勇。务川县代表性传承人有响三公、罗坤山、罗贤康、罗仕杭、罗来亮、罗仕海等。

高台舞狮是仡佬人生活中利用生活用具(大方桌)进行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舞狮套路完整,兼具文狮的温和柔美与武狮的威猛刚健,融合南北狮舞特点,既杂以嬉戏玩耍,又有高难技巧,祷神娱人,亦庄亦谐,融杂技表演与酬神祈福于一体,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风韵,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具有“惊、险、奇、绝、美”的艺术感染力,是仡佬族人民集体创作的艺术珍品,在中国舞狮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技术的广泛普及,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功利追求的现实化,曾经遍及乡里的“高台舞狮”受到强烈冲击,市场领地越来越小。同时,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高台舞狮酬神祈福的功能逐渐消失,舞狮庆喜的作用也由于现在“办事务”的人家图简单,已很少邀约舞狮班进行表演,舞狮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开始动摇。除因政府部门需要应请参加表演外,群众少有相请,以致传人凋零,濒临绝境。

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的京津冀景区

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